回到首页

本教文献 - 对佛教历史的正确判断

对佛教历史的正确判断

泽絨洛吾的佛教历史观


时间:2013-9-13 16:37:37 作者:泽绒洛吾堪布 访问量:

佛教目前有三个大的体系,分别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

约在东汉初期,印度佛教传入汉地,与汉地的儒家和道家相互融合,形成如今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公元七世纪左右,以印度中观派为主的部分佛教传入藏地,与藏地原有——本教的密宗、大圆满,以及世间本教相结合而形成雪域高原独特的藏传佛教;佛教在传入斯里兰卡、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时,也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并发展成为了南传佛教。这三大体系都是在释迦摩尼佛传法之后才流传开来。

如今很多佛教信徒确凿地认为佛教是释迦摩尼佛所创立的宗教,不认为释迦佛之前即有佛法,这种态度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改变过。但是大家可曾想过释迦摩尼佛是依什么法成佛的,他成佛的方法算得上是佛法吗?他曾经如何受菩萨戒、修福慧资粮,最后成佛的?无人去研究这些。佛即是明白之意,是本性真理的发现者,是探索宇宙真理的成功者,而佛法则是发现本性的所有方法。释迦摩尼佛和幸饶弥沃佛、燃灯佛都是明白了自己的本心即真理的发现者,而不是真理的创造者。所谓佛即既然是发现者,就说明佛法不是他们所创,而是一直存在的。

由此可见,在印度释迦摩尼佛之前不是没有佛法。据说,释迦摩尼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在怀释迦佛时,曾纳受过八关斋戒,并以此供奉三宝。试想这里所提到的三宝是佛教所谓的佛法僧吗?如果是的话,那么释迦摩尼佛之前便有佛法。我们知道释迦摩尼佛受了菩萨戒,实修菩提心,最后在菩提树下证得觉悟。这里所提到的菩提心即是佛法,并且是佛法的精髓。有些人也许会说,释迦摩尼佛受菩萨戒是在无数世之前的事,与此处所提到的佛法没有关系。其实释迦摩尼佛受菩萨戒、修菩提心的具体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积累最终使他成佛。而在释迦摩尼佛之前,印度金刚座出世过寂静佛、灭累佛、燃灯佛。他们都是佛,都有无我的智慧,无私的慈悲和菩提心。他们所传之法也都是觉悟本性的方法,他们也倡导脱离六道轮回,也认为六道都是建立在二元论上的痛苦对境,必须脱离六道的苦难才能真正获得清净利乐。既然佛法早已存在,那么它的发源地及传播路径又是怎样的呢?

之前我们一直认为佛法源自印度,但却从未想过印度佛教的起源问题。其实释迦摩尼佛并不是印度本地人,而是尼泊尔人。由此可见,印度教和印度佛教是经过喜马拉雅而逐步传入印度的,并形成了佛教和印度教。第一传的教法被称为婆罗门教;第二传的教法被称为印度教——即佛教所认为的外道;最后一传的教法成为印度佛教。

关于佛教起源于哪里的问题,德国著名印度历史研究学家马克思韦伯曾做过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论点,我觉得很值得参考。他对印度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前后有数十年,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印度佛教乃来自印度教即我们所谓的外道,而印度教源自印度的婆罗门教,印度的婆罗门教开始并不是宗教,后来由于贵族的参与、研究、信奉,慢慢的演变为宗教。婆罗门教分很多体系,但所有的体系皆来自于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文化才是印度教和印度佛教的起源。这就是印度人为何要把岗仁波切山当做梵天、自在天的圣地,为何把岗仁波切山附近当做三十三天界的原因吧。印度人曾经非常崇拜岗仁波切圣山,据说他们以岗仁波切山为梵天之山、自在天之山,他们甚至认为从这里流入印度河的河水都是来自天国。

而喜马拉雅的文化及历史告诉我们——比如根据本教大圆满历史资料所述,岗仁波切山脚曾经出世过数十万虹化大师,那里是大圆满的诞生地,也是佛法的起源,因此人们非常崇拜此地。本教经典中把它描述为三世佛的诞生地沃莫隆仁净土;印度佛教中把它称为香巴拉;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南部)人称它为西方极乐世界。岗仁波切不但是佛法的起源,同时也是印度教和婆罗门教的发源地。这才是印度、尼泊尔、吐蕃等人崇拜刚仁波切神山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原因,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此处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在数十万年前,青藏高原一代是热带地区,那里曾经有过孔雀、大象等生存在热带地区的很多动物。根据玉树地区出土的古檀木来推断,当时青藏高原一带曾有过檀木树和竹林等树种。但后来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出现,导致整个环境变冷,这里便成为了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雪域高原。这里的文明历史非常之久,根据考古专家所言,藏地在六七千年前就已经拥有了精湛的医学、天文术、风水术;根据地底下挖出的被焚烧过的粮谷可以判断,六七千年前甚至更早时就青藏高原的人已经会生火、种地,产粮食。马克思韦伯的考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非常宝贵的论据,也给我们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思路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让我们对喜马拉雅文化研究的认知上了更高的台阶。

同时,专家对佛教历史的研究发现,释迦摩尼佛降生于尼泊尔地区。而根据象雄文史资料中不难发现:尼泊尔在六世纪以前是属于象雄上、中、下三个区域中的中部象雄所管辖的范围。它的文化、语言、文字、信仰也都是象雄的文化和信仰,我们在尼泊尔的山水名称和地名中不难看出有很多象雄语。印度教的哲学性和逻辑性都很强,认为非是即是非,非非即是是,不是大即是小,不是善即是恶。不曾认为除了是与非、大与小、善与恶之外,还有中观之道。而世间的存在并非就是是与非、大与小那么简单。释迦摩尼佛当时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要改革印度教思想,也许正是因为他不是印度人,没有自幼受缚于印度教的理念,能够清醒客观的认知印度教的理论缺陷。

众所周知,释迦摩尼佛在传法时并没有所谓的宗教,宗教是后人们归类研拟出来的,不可能一开始就存在。当时释迦摩尼佛只是很简单的弘传了无我因缘法。开始研究“我是谁”,是我们的身体还是身体之外,是心还是心之外。但后人们却在佛的经典中研究并分析出了见、修、行,以及基、道、果的概念,由此产生了宗教化的佛教,其实这些都是实修方法或描述佛学方法。当释迦摩尼佛第一次传法时,他的很多弟子都是印度教信徒,除了对他尊重外,对佛学的观点没有很深的认知,导致没能走出印度教的影响。其实这并非佛传法有问题,而是众生的根器有差别,对佛法的理解不够全面,从而演变成了佛教四部中的有部。细心研究就不难看出佛教有部与印度教胜论师的教理、教义、理念基本相同。当时的人认为佛即是释迦摩尼佛本人,除此之外不知道还有报身佛、法身佛。但从佛学的角度而言:万佛的本质是一体的,他们的思想是同归无我。正是因为释迦摩尼佛对自己第一次传的法觉得受者所限,才又进行了第二次传法,由于弟子的慧根变迁、外在的后来的各种因素,形成了佛教四部中的经部。到了经部,佛教便开始摆脱了印度教的影子,也正是从形成经部开始佛教与印度教便有了一定的距离。正因为如此原因,很多佛教希望摆脱印度教的阴影,甚至有的佛教徒把印度教当做外道来看待,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将渐渐产生。

当时一部分的弟子坚持之前所传教法的观点,形成为有部十八种派系;而另一部分根器稍微好的弟子,根据第二次传法的言教所集,便形成为经部。第一转法轮与第二转法轮是有一些区别,但这不是佛的智慧有二,而是众生的根器有差异。其实当时佛陀也转了第三转法轮,但不是公开弘传的,因为很少人能真的明白其中的奥义。其实先后所传的意义、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觉悟本心、认识真正的自己,只是方法不同罢了。

        释迦摩尼佛圆寂后四百年,龙树菩萨出世并在印度那兰陀寺出家。但后来因为龙树菩萨自己做了经商等违背寺规之事,被寺院的人赶出寺外。龙树菩萨便乘此机会,游历各地,包括乌仗那、尼泊尔、喀什米尔等地,最后把般若十万颂请到印度,建立了中观哲学。般若是梵文,即是印度北方喜马拉雅山埋的语言。梵文中般若是智慧到达彼岸,或智慧达到无我之意,就是最圆满的智慧之意。当时龙树菩萨所游历之地都是象雄之境,在伊斯兰教尚未诞生之前那里都是象雄文化的领域。当龙树菩萨到印度传法时,开始时阻力很大,甚至有人(注解《印度佛教史》)说:“释迦摩尼佛从未传过此等法门,龙树菩萨是魔的化身,无著菩萨是龙树的走狗。”但龙树菩萨忍辱负重,最后说服了印度人。就如阳光始终会有遍照大地的那一天,当乌云散尽印度人慢慢的接受了龙树菩萨的教法体系,并称之为大乘佛法。自那时起,印度便有了大乘与小乘的词汇和划分。有人说:“释迦摩尼佛所传之法是小乘佛法,龙树菩萨所传教法乃大乘佛法。”当时释迦摩尼佛之所以传小乘佛法,是因为当时的弟子只能听得懂相近于印度教的小乘佛法,但后来由于因缘的成熟,人们的根器有所提升,就慢慢接受了接近大圆满的大乘佛法。但释迦摩尼佛和龙树菩萨二人的教法源流,皆有相当的部分来自象雄喜马拉雅文化地区,这是毫无疑问的。确切地说:印度佛教是象雄喜马拉雅文化与印度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不能说中观与大圆满的见地和修法没有任何区别,因为毕竟是两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和信仰。但二者的内容和见地确实是大同小异。比如都倡导无我、慈悲、菩提心。对把无我划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以及对空性的认知等都是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是中观更偏向于哲学,它的逻辑性很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很多印度教、印度佛教反驳中观派,因此中观派要不断地应对、答复、辩论,经过反复的逻辑锤炼最终成为辩证法式的大圆满。其实很多东西仅说不去修是得不到结论的,因为不是所有的答案都是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譬如:你从没吃过糖,而我吃过。你问我:“这是什么?”我回答:“这是糖。”你又问:“糖是干什么的?”我可以回答:“糖是用来吃的。”你问:“糖的味道如何?”我可以回答你:“是甜的。”你更会问:“甜的味道又是怎样的。”等等等等。因为你始终没有吃过糖,所以无法直接的体会出糖的滋味。只有当你自己亲自品尝过后才能明白什么是甜。但印度人不一样,凡事什么都要说个明白,导致了哲学化和逻辑性中观的出现。

据上论述可以得知,印度佛教在印度,从释迦摩尼佛传法开始到今天,经历了不断的更新、发展和变迁,甚至最后走向衰亡。印度佛教之所以在印度地区消失,归结起来有两个原因:其一、学佛不能离开生活,因为需要修行的是人而不是佛,如果修行摆脱了生活,佛学就离开了当地的文化和思想,那么佛学肯定会走向灭亡;其二、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佛教脱离了印度当地文化——印度教,甚至把它当做邪魔外道,以如此激烈的冲突形式来确立自己存在,必定会走向衰亡。

昨天有一位美国女士问我:“现在很多宗教的信教人数在逐渐减少,年轻人不相信宗教,甚至不愿意吃苦学修。但据本人的观察所知,藏传佛教还在兴盛的过程中,出家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这是为什么?”我的回答是,藏传佛教很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它的很多修行方法都融在生活中。包括睡梦瑜伽、双修、观想、火供、烟供、水施,就算吃饭、饮水、睡觉、和人聊天都是在修行,修行无处不在。换句话来说:藏传佛教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它的很多方法也都非常的实用,极为方便。比如占术、理算、天文、医术、替身仪轨虽不是佛法,但藏传佛教不排斥这些。如果用好了这些就是利己利人的大乘佛法。这些方法好比一把菜刀,如果厨师来用,菜刀就是为了做菜、为我们提供食物;如果坏人用菜刀,则有可能会杀人作恶。藏传佛教包含了医学、天文、地理风水、理算、宇宙学、替身仪轨、诗学、历史、社会教育等浩如烟海的大宝藏,所以才会如此的受人欢迎。无论从哲学或者宇宙学的角度去研究藏传佛教都很不可思议;从自然学或社会学角度去研究藏传佛教也是博大精深;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去研究也都是优秀卓越——这就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

藏传佛教是西藏原有宗教——本教的密宗、大圆满和世间本教,与来自印度佛教中的中观、唯识相结合而形成的佛教。藏传佛教吸收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风格和教学模式。在雪域高原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符合于西藏文化的藏传佛教。它不同于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