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的基本常识---前行
时间:2013-9-13 16:39:17 作者:泽绒洛吾堪布 访问量:
“如覆器之过”是指,如同器口向下倒置一样,向里面倒多少水都进不了一滴。同理,有的人身子在师父座前闻法,心却跑到公司或其他事情上去了,就像狗听课一样,耳根不专注,甚至还会打呼噜。听课就要有听课的样子,打起精神,就像野兽吃草时那般专注,以至于连猎人射箭都难以察觉。
“如漏器之过”是指,如同露底的容器一样,无论注入多少水都无法留存一滴。有的人无论听多少法都记不住一句,全都忘得一干二净。有的也许记住了一点,但都是停留表面,没有深入了解。如此闻法只有听闻的功德,而不利于教化心灵和觉悟。师父讲课就是为了辨别善恶,使人认识自己,所以要认真听闻,深入思考,仔细研究。
“如毒器之过”就是指如有毒的容器一样,若在此锅里装满粥,那就是一锅毒粥。有的人也许闻到佛法,但如果以傲慢、嫉妒、贪婪、自私的动机闻法,佛法也会变成如毒药似的害己害人之法。有的人不感恩师父,觉得自己所理解的、认识的都是凭自己的根器、学习、努力得来,如以此傲慢听法,则不会有教化心灵的效果。学佛首先要清理容器,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
其二、九不允许
《无上大圆满》云:“不信佛法不敬师,不精学修心散逸,不重善和顾情面,心散于外心昏沉,厌烦之心不闻法。”
(1)不信佛法指的就是不会坚持修学法门,不依师父指令,一切按自己的方式修行,不遵守依法不依人的法则。如今很多弟子换上师如换鞋,见一个拜一个,拜完了也就开始忘记了。
(2)不敬师即是不敬仰上师,就是把上师当做一般凡人看待不懂得师恩。有的把上师当做垃圾桶,什么东西都扔到上师这边;有的把上师当做造物主或者万能神,一切寄托于上师。
(3)不精进学修即是不遵守戒律,不精进学修。现在很多弟子,开始时很有勤奋心,觉得修行比什么都重要,但时间长了,积极心退缩了觉得吃饭、睡觉都比修行重要;赚钱、工作也胜过修行;恋情、生活都比修行重要,最后修行就变为最不重要的一项。
(4)心散逸就是心散逸乱,懒惰和懈怠。心散逸就是心不静,心总是不坚定,无法坚持一样东西。
(5)不重善即是不重视积善积德之业。有人觉得积善重要,但吃饭、睡觉、谈恋爱更重要,甚至工作和赚钱都比积善、向善重要。之所以有此想法,是因为不懂得什么叫善。
(6)顾情面就是为了顾及亲友、家人的面子,放弃修行和学佛。现在很多居士因为家庭、朋友或者父母的原因,没办法如法修行,只能偷偷看书,结善缘。亲友和家人当然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但不能因为尊重他们的意见而放弃修行,因为修行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7)心散于外即是六根不净,听课时心往外散,即是心不在焉。很多弟子在听课时心总是静不下,杂念众多。
(8)昏沉即是听课时心过于往内收,导致昏昏欲睡;
(9)厌烦心即是在听课时间过长、饥渴、寒冷时,对听课缺乏欢喜心;
听课时要把帽子、鞋子等放在课堂外面,双足盘腿,身体坐直,面向着讲课的师父,以恭敬心、清净心听闻佛法。琼刚大师云:“你若把上师当做佛,你所得加持则是佛的加持;若把上师当成凡人,则只能得到凡人的加持。”
三、行者的三特点——弟子三品
一个患者在治疗的时候,不但要有专业医生的治疗方法,还需要与医生默契的配合,以及适当的环境和平和的心态。同理,学佛不但需要清净善知识的引导,还需要合格的优良弟子。师父的慈悲和弟子的虔诚相结合,才能传递真正的佛法。如今在藏地、汉地和海外,号称学佛的人不少。很多人就凭从师父那里领的皈依证或者拜见过某某师父,便自称为居士或者佛弟子,却从不考虑自己有没有资格当弟子,甚至不知道弟子的善缘条件是什么。这样的弟子,不从反省自己开始,却从寻找上师的过错开始,导致邪见的升起。
作为佛弟子,应具有什么样的条件?这就是此次要探讨的话题。每个经典都有不同的解释,本教《俱舍论》是部略有五万多字的经典,是幸饶弥沃所述的一部重要经典。在公元前吐蕃第八位国王知贡赞布持政时,由于政教的冲突与变迁,此书埋在智仓塔噶地区。后来约在公元994年被幸钦鲁噶伏藏并成为四大伏藏精品之一。本教俱舍论有很多不同风格的阐释,我在这里根据良美大师的《俱舍论疏明》,简单介绍下“弟子”两个字的含义和弟子三特质——三种善缘条件。《俱舍论疏》云:“学佛的弟子要具备三特质,那就是勇敢、聪慧、虔诚心。”《菩提道次第论——正教明灯》曰:“弟子的特质就是勇敢、聪慧和虔诚心。”
1、勇敢——勇于放下
勇敢指的不是去战场杀敌,也不是无知者无畏。勇敢是勇于面对现实,分得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为了修行,勇于放下小利益,为了利益众生,勇敢地放下世俗红尘。勇敢就是能吃苦,不怕累,不怕苦,勇于面对一切。
良美大师的《地道疏——般若心经疏》云:“三门勇敢、胆识过人。”所谓三门是指身口意,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都只有通过此三门才能完成。三门好比众人进出的大门,它可以做很多害人害己的坏事,也可以做很多利人利己的好事。我们把身口意管理好了,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即善事,那就是三门勇敢,即要做到:控制身体的一切行为,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抢夺,克服身体的一切欲望和自私的需求。具体而言,所谓身体改善,是随着善良的爱心做好事;不妄语、不恶语、不虚妄、不挑拨离间、不欺骗,尽量说善语、和睦之语、真话,这样对己对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心不依自我,不依五毒烦恼,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放下一切执着。现在很多弟子,依人不依法,按照自己的兴趣、好奇、爱好去修行,不听从师令,不依照佛学经典和论典修行,令人无比遗憾。
佛教常训导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依法就得从依师开始,因为佛曾出世过,但我们没有缘分见到他或者拜他为师;佛的精神——经典与论典虽在人世,但以凡人的小聪明,永远无法领悟到经典的精髓。唯一让我们能跟佛、跟佛法交流、沟通的只有上师。上师有佛的智慧,即历代上师代代相传的实修经验,这足以让我们学到佛法。佛曾在《经部》里说过:“若无上师,则无如来,一切如来,来自上师。”佛也有自己的恩师,上师就是历代上师的继承人,他有实修的经验和宽宏大量的心胸,否则就不是合格的上师。上师的魅力在于实践累积的实修经验,以及用忍辱与包容心培养起来的慈悲心和菩提心,而不是他的外在形象。
2、聪明——智商优品
聪明是指智慧,对于因果、缘起、万物能有正确的认识;对于佛法、人生的正确态度和了解。佛教经典里称之为好慧根或者优良资质。这种智慧绝非世间的小聪明,世间的小聪明只看见小利益,看不见大利益,甚至会为了小利益而放弃大利益。智慧则能看见大利益,容易了解和接受佛学的真正含义。智慧起自勇敢,勇于吃苦学习,勇于在佛教经典里听闻、思考与修行,理解并接纳佛学精髓的智慧。
聪慧不单单是指学识渊博和学历。有知识并不代表有智慧,有学历也不一定代表有学识。有的智慧是天生的,譬如:有的人虽未上过高等学校,也没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但他(她)就知道弃恶从善、因果业报的大道理。这种智慧对于他们而言是天生的,但实际上它就是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所累积的或者培养出的智慧,并非无因果报。智慧基于不贪财、不贪世俗、不执著红尘的少欲知足;除了要有知足感,还应对上师和三宝有虔诚心;对于学佛、闻思修慧要有精进心、奋斗心、积极向善心。
获得如此适当的环境和心态条件,才能在佛教经典和论典中进行听闻、深思、实修。首先需要一位合格而清净的优秀善知识。其次,在其座前用最虔诚、精进的心来认真听闻、学习佛法。听闻包括诚恳和心平气和地交流、探讨、提问和答复,探讨的内容就是做人的道理、人生的目的和佛学的精神。然后在听到和闻到的内容上,精进深思熟虑,辨别善恶,分析内容,培养由自己的包容和仁慈引生的智慧。
本教《密宗续部》曰:“所谓续部的产生,乃师徒通过问答的方式,讲述本性之道理。”当时西藏的老师们并没有把自己抬举得高高在上,而是师徒二人心平气和地坐在清静之地,一问一答地探讨本性和觉悟问题。所以师徒之间的交流、沟通、默契配合非常重要。这个要素是闻思修慧三者中的思慧,就是深思熟虑,辨别善恶,取得智慧。佛教的学修不能仅仅停留在听闻、思考,必须按照闻思所取得的内容精进实修,发现自己,提高自己,更新自己,把自己身口意的所有不良行为改变成良好行为。
3、信仰——积极向善之态度
佛教的信仰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信仰。其他宗教信仰信的是神、上帝与造物主,佛教信因果,信三宝,信自性。譬如:某某宗教认为神是万能的造物主。他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如果他高兴,可令你升到天上;如果他不高兴、不满意,他随时可以把你打入地狱,地狱天堂完全在于神的安排,而不在于因果。认为只要神高兴,因果善恶都不重要,有的人因此为了神、造物主,造出了很多恶业。譬如:日本人或者其他一些国家说“我们为了天皇而战”,或者说“为了效劳神、主而战”,当然这些可能只是统治者们利用宗教的方法来管理军事、政治的手段,未必是这个宗教的本意。
所谓的上帝有三个特点,那就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爱。既然是无所不能,那么为什么还让灾难和生老病死发生。他们回答道:“那是因为人类不听于上帝指令,因而受到惩罚。”既然器情万物都是由无所不能的上帝创造的,那么上帝又是谁制造的?就像人能生孩子,自然也是被别人生下来的,你既然能创造别人,那你自己肯定也是被创造的。
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爱,但不是无所不能。如果他是无所不能的,那早就度完了所有的众生,因为他比任何人都爱众生,他把众生当做自己的父母,他的使命就是度化众生。佛威力再大也大不过因果,他没有办法违背因果,因为因果是自然规律。譬如:他虽然无法强制度脱掉众生之苦,但是他知道以何方法来度脱这些苦。佛有这个智慧和方便法,他是从此岸的轮回到达彼岸的成功者,能引导我们。如今很多城市的居士也在学佛,但他们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事业顺利、荣华富贵、清除病魔。有的人甚至会说:“我做了火供、烟供、荟供,感觉很不错,消业速度也很快。”感觉本身就是一种烦恼,也是一种自我产物,烦恼即是业力之根,如果不除根,怎能消除业障?你的感觉靠得住吗?你的自我除了你自己,还能装其他东西吗?
信仰就是信因果,信上师的实修诀窍,因为他是讲因果讲得最到位之人。很多居士,有时候会发现上师的过失、缺点,并把它当做研究的对象,越研究缺点就越多,最后导致看上师满身只有缺点。其实这种人是很可怜的,因为他没办法相信别人,无法接受别人的好,看不见他人的任何优点。就像幸饶弥沃佛在世的时候,他有个兄弟叫做恰巴魔王。恰巴魔王把幸饶弥沃当做恶魔,佛说东魔便说西,佛说好魔则说不好,佛说善魔就说恶。但是最后佛通过苦修、美德感动了他,使他成为幸饶弥沃的弟子---恰巴居士。
相信上师比任何法都重要,因为佛是圆满智慧的境界,我们没法与他接触和交流;佛法深如大海,深广无边,以我们的慧根无法取得其精髓。现在能与三宝和佛法相连接的只有上师,上师是唯一的连接线。贡佐巴大师云:“你能把上师当做佛,你所得到的就是佛的加持;你若把上师当做凡人,你所得到的就是凡人的加持。”能否得到佛的智慧、上师的诀窍和佛法的精髓,完全取决于相信上师和接纳上师。当然不能盲目地信任和接受上师,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上师。要接受一位上师,首先就要检验此上师,看他具不具备上师的种种条件。如果具备所有条件,那他就是佛,就是值得尊重的。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于疑心和不信任。有的人做了几十年的夫妻,两人同床共枕,但心里却互不信任,导致相互间的不接纳和不了解,甚至会造成家庭解散之局面。有的人该相信的不相信,不该相信的非要相信,导致后悔无穷。
勇敢、聪慧、虔诚心这三个特点为佛教徒的标准,我们可用来观察自己是否具备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