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本教文献 - 浅谈缘起法——万物真理

浅谈缘起法——万物真理

 


时间:2013-9-13 16:40:26 作者:泽绒洛吾堪布 访问量:

佛教的所有善法归纳起来只有三个:身体所做之善、语言所做之善、心所做之善。身体所做之善多半是不杀生并试着放生,不偷盗并尽量慷慨地做布施或供养等帮人之事,不乱邪淫而且要展现优良品德,被称为身体的和善之业;语言所做之善多半都是不妄语并说实话,不绮语即不说废话并少说话、多做事、多念经,不说离间语并尽量说和合、和善之话,不出恶言并说好话、动人之话,和睦之话;心的善业乃利益大众之善心。
所谓不善法就是恶业,即害己害人之一切不良行为。它使我们堕入恶道即不良环境并承受各种痛苦。不善法也可以分三个不同行为,即身体表现的恶业、语言表现的恶业和心所表现的恶业。身体所表现的一般都是杀生、虐待、打骂、偷盗强盗、邪淫等危害社会、自己与他人的一切不良行为;语言表现的多半是妄语即说谎、离间语即在和睦的人中间说出各种拆散他们的话、绮语即一切废话、恶语即是出口伤人的一切不良行为;心所表现的恶业多半都是害心即害人之心、贪心即贪婪之心、邪见即偏见,这都是不良行为,对己对人都有害。
不动业是能使人生于色界和无色界的一切禅定。当开始造业时就已经定好目标生于何处或有何结果,当开始造业时就已经知道其结果,所以被称为不动业。比如刚开始入定时就已经定好了生于色界和无色界,即开始时就已知道自己将来会生于何处。不动业一般是禅定、静心那样的无色业,而非身体和语言所表现的行为。若是由出离心所引发的善业,没有无我正见的价值观,以此所行的禅定、胜观被称为不动业。不基于出离心和无我正见的禅定叫做有漏禅定、有漏胜观,此中不但不具备四无量心引发的菩提心,就连出离心也不具备,以此所做的善事为世间法即世间的禅定和智慧。
业力缘起是由无明所致。其中天生无明造就了不动业、福业即善业,导致享受人天安乐;因果无明造成非福业即不善业,使人堕入三恶趣并承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把业力缘起排为第二缘起。无明和业力缘起互为因果,是造成轮回苦海的源泉。
3、识支——识缘起
《菩提道次第三百颂》云:“意识识别对境分因果”
识缘起又被称为识支,即是十二支缘起中的识支。业力缘起成熟到极致,并把其成功地收藏在阿赖耶中时,则变成识缘起,就像水成冰、种子发萌芽一样。业力如种子,无明如播种业力的主人,识如良田,善恶业力皆播种于此。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或者无形的生灵,从无明至成佛,从生死轮回至涅槃,都有一个恒时不灭的识延续,即便到了生死关头,识也不会终止。识缘起由中阴时的灵魂、父母结合时的阴阳气以及自己的业力,逐步形成名色的生命因素,其因素基于收藏在阿赖耶识的灵魂习气、一切父母的阴阳和业力等各种因素。
识缘起分因时的识缘起和果时的识缘起。所谓因时的识缘起是人再次经历生死时的灵魂,果时的识缘起是因时识缘起所引发的。因位时的识缘起是死亡之前的识即感应;果位时的识缘起是进入死亡、中阴、投胎过程中的心态,其与色体尚未结合时的识缘起。上述的善业、恶业和不动业三业的习气如金子,阿赖耶识如收藏柜,就把如金子的三业收藏在收藏柜即阿赖耶识处。这里说的识缘起就是因位时的识缘起,它随着业力逐渐发展到极致,并成为习气即顽固的思维习惯,使人再次形成轮回业力的坏习惯。
识缘起也可称为四名蕴,就是虽无色体,但有感受、行动以及意识活动。所谓四名蕴乃感受、想、行、意识四者。因位时的识缘起与果位时的识缘起既是因果,又是死亡前后的相续,实际上是三界、三业传播处的收藏处(阿赖耶识)。从死亡的第一刹那到未投胎之间为因位时的识缘起,起到了再次出生、造业的积极作用。阿赖耶识能摄持善恶习气,保留很长时间,但不能及时发挥效力。要发挥阿赖耶识中习气种子,还得需要五根感官以及六境。所谓阿赖耶识是善恶习气播种在阿赖耶识中,带着习惯性的习气。它好比一台录音机,只能录音但不能播放,即在意识分别状态时,它只能摄持习气,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若要发挥其作用,就需要色、声、香、味、触与五根感官集合及触发。善恶习气所形成的阿赖耶识叫收藏处,它好比水形成的冰块;阿赖耶识的本质是清净的,当习气净化了本性自然显现出来,其好比冰块熔化于水。
阿赖耶识的本质是无我、空性,被称为本性。本性好比是一片没被污染的净水,而阿赖耶识是如已成冰块的状态。这个水可以成冰,但冰块也随时可以熔化,冰块一旦熔化就不再有冰的实体,都溶化于水中。同理,阿赖耶识的顽固习气最后也可溶化于本性无思无念之中。
4、名色支——名色缘起
《菩提道次第三百颂》云:“名色乃于五蕴汇聚时。”
名色缘起分二,名缘起和色缘起。名缘起分别为受、想、行、识四者,此四个乃只有感受、意识活动,没有形式色体。受、想、行识融入到色体时,称之为名色缘起。即入胎至未融于色体前为名缘起,意识虽融合于色体,但尚未成熟的那一刻,为名色缘起。名色由相依而起,发育生成。“色”是有形有色的所有植物,即器情万物的一切植物,包括我们的五根感官,以及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受”即是感受,是苦乐之感,分别有快乐感、痛苦感和不苦不乐之感,被称为受;“想”是别辨对境的是非差别,使之不相混淆之心,比如受蕴时在感受苦乐,但尚未辨别是非,想蕴时能辨别苦乐差别,从而得到的不混淆之心。自力辩察各自对镜不共形象的各种心识为想,即感受成熟到极致时就是想;“行”既是“想”后所产生的行为,也是受蕴和想蕴极成熟后造成的行为。“行”是指业,包括善业、恶业和无忌业。五蕴当中行蕴的作用最大,与心相应行和不相应行等能使心的对境发生作用;“识”指辨别客观是非的意识作用,也是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六识。
拿产品作比喻:色体如做产品的工厂;感受好比在尝试、研究;想即是辨别产品的真假、是非;行即是实际操作的一切方法,包括操作本身;识好比是仓库,产品做完了就收藏在阿赖耶识里。拿品尝美味来作比喻:色体如美食的容器;感受即是以各种不同的尝试;想如尝试之后的感想即贪婪;行乃是具体行动,如果好吃它使你贪吃,如果不好吃它使你拒绝;这种心态和行为就播种在意识当中;识就是尝试者,即是感受者。
名色缘起中的“名缘起”是指受、想、行和识四蕴,其四蕴无形无色,是由各种苦乐感应、思维、心理作用而形成。名色缘起当中的“色缘起”是指肉体,是阿赖耶识即灵魂与肉体融入之后的胎内七位。所谓“胎内七位”是自灵魂入胎至出生的之间的胎内成长和变化,即是五根尚未圆满之刻的名色状态,即虽有有肉体但五根尚未起到作用。胎内七位分别为凝酪、膜疱、血肉、坚肉、如鱼、如蛙和支节七位,又称胎内七段。它是阿赖耶识与肉体逐步汇聚、发展过程的各种演变。若要知道名缘起,则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死位中阴、法性中阴、再生中阴等生死过程。譬如:如果我们在进入死位中阴和法性中阴时,没能体认到中阴的现象和变化,则会造就无明,将积累再生的各自业力播在因位时的识缘起即收藏识(阿赖耶识)上,再次成就生死延续,被称为果位时的识缘起,而果位时的识与色体融合并形成身口意。
5、入支——处缘起
《菩提道次第三百颂》云:“六处缘起乃是五根全。”
所谓“处”是心与心所即一切思维感应而生,它是能生起心与心所的出入口,所以被称为处或入。处缘起又被称为入缘起,就是因为它是所有心思的出入点,所以被称为入支或入缘起。入缘起是十二缘起之第五位,也是名色增长到极致,乃至即将生起触缘起之间的五蕴状态。即在名色缘起圆满增长,体内的六根圆满形成,但尚未感触外境是非的那一刻为入支。它跟名色缘起的区别在于因果,名色缘起是虽然有肉体和灵魂结合,但五根感官即器官尚未圆满,即是还没有起到六根享受色声香等六境的作用。它就是名色缘起成长极致,形成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识即六根,起到随时能生起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作用,也随时可以感受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
入缘起分十二处:分别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识根六根,称内六处。眼根乃视觉的依靠处,它能生色体形象;耳根为听觉之依靠处,能听到声音,能生声音;鼻根乃嗅觉之根据处,能生各种香味;舌根为味觉之依靠处,能生各种味道;身根乃触觉的依靠处,能生各种触感;意识根乃意识的依靠处,能识别万事万物,所以被称为内六处。六处是六识的依靠处,六识以及六识所生的各种思维都要通过六处才能完成,所以被称为内六处;六识所生的一切思维都从六处出入,所以被称为入支。
色、声、香、味、触和法处为外六处,即六尘或者六对境。其中色体为眼根对象,即是能看得见的一切事物,包括颜色和形象;声乃眼根之对象,包括能听到的一切声音;香味乃鼻根之对境,也是能闻到的一切香味,包括好闻的或不好闻的;味乃是舌根的对象,包括美味和非美味,即是各种味道都包括在内;触即是身根的对象,包括滑触、涩、重、轻、冷和饥渴等各种触感;法处是指万事万物,即一切可知。实际上入缘起与即将阐述的触缘起都是经历于母胎至未出生之间的因缘变化,它们是因果关系。据相关资料记载,色体形成后逐步融合到灵魂中被称为名色缘起,但其器官与意识还不能在外境活动。器官与六识所生的各种思维随时可以活动的六处叫做处缘起。
6、触支——触感缘起
《菩提道次第三百颂》云:“触支三者汇聚触于境。”
 
所谓触感缘起是指处缘起圆满成熟至尚未生起感受缘起之间的一切触感,就是能接触色体、声音、香、味、触境等外境,能分离感官、意识与其对象,但还没有尝试各种感觉的阶段叫做触缘起。触缘起是上述的六根感官和六识以及六对境三者和合而成的辩别各自处境之心所,若三者不和合,将生不起触感缘起。比如要接触色体,就是要色体本身,以及眼根感官、眼识三者,才能生起对色体的触感。对于触感缘起而言,三者缺一不可。所谓心所是指能辨别各自对象的殊胜属性之思维,即能认知事物的特殊属性的细微意识。心与心所等细微意识活动都是佛学的特色理论,也是非常有科学性、哲学性和逻辑性的所谓理论,所以要认真研究,不可冒然断言。
触缘起分为眼触、耳触、鼻触、舌触、无明触和非无明触六触感。眼触即是眼睛接触色体的意思,需要眼根、眼识即视觉以及色体本身,才能生起眼触缘起;耳触是耳根即耳朵器官、耳识即听觉、耳根对象声音三者和合之后就能生起耳触缘起;鼻触缘起是鼻根、鼻识即嗅觉以及香味三者和合才能生起的触缘起;舌触缘起乃舌根、舌识即味觉以及味处三者圆满具备才能生起的触缘起;无明触缘起即是身触缘起,它是身根、身识即触觉与触处三者具备后所产生的触感缘起;非无明触缘起乃意识感官、意识以及法处三者和合之后所生起的触感缘起。此次所提到的无明触与十二缘起之第一缘起的无明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触感缘起是入支增长成的名色缘起乃至尚未生起感受缘起之间的人生缘起,也是变化缘起。
名色缘起、处缘起、触缘起,以及即将要解释的感受缘起都是意识与色体的变化,是缘起法,而不是实际而独立存在,万物亦是如此,都是相互依存,而非独立存在。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缘起而生,最后因缘起而灭。
第 1 2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