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本教文献 - 四圣谛——四真理

四圣谛——四真理

 


时间:2013-9-13 16:43:26 作者:泽绒洛吾堪布 访问量:

二元论是错误的观点,它把所有相对的事情当成绝对的,比如我们把世间万物都分为好与不好、善与恶、苦与乐、高与低、此岸与彼岸、大与小、多与少,实际没有真正大或者小,也没有真正的苦与乐,一切都是相对存在,就是相依相存的。如对于电脑而言,桌子确实比电脑大,电脑可以放在桌子上面,但不能以为这样就把它看成绝对的大,因为比起房子桌子很小。对于桌子而言,电脑确实小,但对于杯子或U盘而言,电脑就大多了。再例如我们此刻的感觉虽然痛苦一点,但比起其他动物,其他真正受苦的人,我们的苦不算什么。这些事物都是因为它的相对对象以及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不停歇地变化所产生的,所以没有绝对的大或者小,也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比如我们拿一个女孩来做比喻吧,对于她的妈妈而言,她就是永远长不大、而且很可爱的女孩;对于丈夫而言,她就是温柔善良的妻子;对她的孩子来说,她就是永远爱他/她的妈妈;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她是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如果有一天她辞职不做老师的工作,而在一家公司上班时,她就是一名员工。我们不能认为妈妈与妻子或女儿当中的一个是假的,其余是真的,这些都是相对存在,而不是绝对存在的。如果没有她的妈妈,也就无所谓女儿;若无丈夫,则无妻子可言,相比这个道理其实谁都懂,但是现实当中很难做到。
人们的种种分析、分别、名称、级别都来自“自我,”一旦有了自我,就会肯定自己的存在,甚至会认为“我”是独一无二,是独立实际的存在。对于轮回苦难、烦恼来说,有了这个“我”,就有了很大的资本,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当认为我是存在、独立的时候,自然有个他或者她,既然有他,那自然会有“他们”当中的好与不好,善与不善等种种分别。于是,我们就在乎这些善恶与好坏,甚至喜欢好人、善人、所爱的人,为了他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不喜欢不善良、自己讨厌的人,甚至会厌恶他们,回避他们,仇恨他们,这都是自我在操作。这些爱恨就是二元论,这些好与不好、善与恶都是二元论,但其本质是什么,也许本无本质,但我们从来也没有检验过它是否真的存在或者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就稀里糊涂地认定了它。
以此为由,我们不得不探讨我和我执到底是什么,我们也不得不怀疑我们的存在是否实际的。我执是在不加思考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认定我是存在的,但没有检验过它是以何方式存在的。我们不但认为“我”是存在的,而且还很认为它是独立,独一无二的,不可缺少的,于是在乎它,放不下它,为了它什么事都做得出来。那么我们一直很在乎的“我”到底是身体还是身体以外的东西,或者是身体的某个部位还是身体的全部;或是摸不着、靠不住的感觉还是感觉之外的事物,我们都没有检验过。也许根本经不起考验,但我们无论怎样,在潜意识里我们就认定它是存在的,独立的,实际的。这个摸不透、靠不住的“我”使我们痛苦徒增,让我们分析很多,假造了无数个我,导致了今天的糊涂生活。其实这一切也许是一场误会,它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只是因为我们的无明、愚蠢、孤独假造了这个我,只是因为我们的自以为是和自作多情成就这一切。如果你搞清楚“我”是谁,你可能就不再为它痛苦,这个我也许也就不复存在了,所有的误会也将解开。因人在痛苦时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痛苦,为谁而痛苦,痛苦的我到底是谁。
当一个人在烦恼时,我们应该先研究为什么烦恼,谁在烦恼,烦恼到底是什么。同理,在痛苦时,先要了解什么是痛苦,谁在痛苦,为什么痛苦。绝对不是“酒”需要我们,而是因为我们需要喝酒解愁,所以才去喝酒。同理,我们在痛苦时,不是因为痛苦需要我们,而是我们的自我需要这样的感觉来麻醉自己,或者是自我为了保护自己而创造的感受。有的东西我们很想得到,但偏偏得不到,所以痛苦;有的我们不想要,但偏偏会遇上,夹在我们身上,所以痛苦。当我们弄明白是谁在痛苦或者不开心时,我们也就明白痛苦是怎么来的了。
西藏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人,他的父亲与最好的朋友一起,跟着一群经商的人到别处去做买卖,不幸的是,途中受到土匪的袭击,他的父亲被杀,而且土匪把这件事嫁祸于父亲的朋友。这个人便误认为自己的父亲是被他最好的朋友所杀,就一直寻思着如何报仇。为了报仇,他失去了情人、亲人、家人和朋友,直到后来有一天,他突然发现父亲不是那人所杀,而是被另一帮人所杀,这时他不知道怎样来接受这一切,就来到了一座寺院,与喇嘛探讨这个问题。
大师问他:“你为什么要报仇?”那人回答道:“因为他杀了我的父亲,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大师又问道:“你的父亲?那你又是谁?”他回答道:“我就是丹增。”大师问:“那你所谓的‘丹增’是指你的身体还是感觉?”那个人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独立的丹增。大师说:“你是假的,你报仇也是假的,就像你误认为他是杀父仇人一样。‘丹增’本身就是个称号,你的身份、父子关系、杀父仇人都是假象,你有复仇的概念也仅是一种责任,如果不报仇,你心里就会不安,或者觉得会被别人瞧不起,这都是为了你自己,而非为父亲。这都是我们的‘自我’在作祟,而不是你很孝顺父亲,也不是你父亲很需要你去这样做,说不定前世他就是你的仇人,这一世的父亲说不准就是你前世的仇人。”其实我们所有的痛苦皆是如此,都是在不清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都是随着自我的喂养和需求而假造的。譬如:明知道喝咖啡不好,但还是要喝下去,因为你自我、欲望需要,所以不会去观察咖啡对于你的身体有多大的害处,你就只管喝,如果清楚地认识到喝咖啡对身体的害处,你也就不会喝咖啡了。
我们要知道痛苦即忧愁源自“自我”在受苦和受苦者的二元论基础上建立的感觉,或者基于苦与乐的二元论上面。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不接纳自己所造成的,不接纳自己是因为对自己有要求,觉得自己不够好,对自己总是不满,因为他有好坏或高低等比较。为什么有如此想法?那就是“自我”膨胀的状态,是不清楚真相所导致的,佛教称其为“无明”。比如我们为什么追求信仰?就是因为害怕事后下地狱受苦,就是因为不自信,以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人做依靠。对于众生而言,未来是未知的世界,我们对它充满着恐惧和猜疑,导致对自己的不自信。为什么努力学习?奋斗上班赚钱?就是因为怕被社会给淘汰,也是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之所以交朋友,是因为自己心里孤单,需要一个人来陪伴你,这样才能喂养我们的自我。
我觉得信佛即是信因果,学佛也是学习或了解因果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和幸饶弥沃佛长得很帅,很有钱,我们就喜欢上他了。之所以信释迦牟尼佛和幸饶弥沃,是因为他们讲到了世间万物的真相,因果的来龙去脉,他们讲到了我们最需要、最迷惑的地方,清除了我们谜团,所以信他们。但现在很少有这样信因果、了解因果的修行者,大多数都是在崇拜、感到神秘、好奇的状态,还有一部分人把佛当做上帝和造物主,以此作为后盾或者挡箭牌,然后自己继续做坏事,让佛陀来承担这些,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信仰。其实这也是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如果清楚了自己痛苦之因,就不再是痛苦,不再是自我状态,就算是活明白了。有的人在理论上懂一点,但感情上还是放不下,那是因为埋在阿赖耶识里被称为“习气”的东西在作祟,是因为还没有弄真正明白。就如杯子里的酒虽然倒了出去,但酒味仍然在里面,道理相同,感情上慢慢做到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在生死轮回的轨道上,会遇到大小不同的烦恼与痛苦,只有你接纳了才能避免痛苦,不过很多时候你是接纳不了的,因为我们的修行不够,导致接受力出了问题。这就是佛与众生不一样的地方,佛敢问问题,敢挑战自己,能接受和消化一切快乐与痛苦。
轮回中的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痛苦,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痛苦都是五毒烦恼所导致的结果,是自我和无明的产物,是假戏真做和欺骗自己的代价。所谓苦谛指的是痛苦的真实或者苦的真理,即是苦的本质。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痛苦的实相,也许痛苦本来就是一场误会,或者是在很多误会和谎言的基础上虚构的。五毒烦恼乃是在各种误会和谎言中产生的五种情绪,而“我执”则是对自我的认可和执着,由它来完成贪、嗔、痴、傲慢和嫉妒等所有情绪及其带来的痛苦。我执来自“无明”——本来没有实际独立的我,但不明白其真相,就变成无明。就是因为不清楚谎言世界的真面目,所以怀疑这个,犹豫那个,制造各种疑心、猜测和不接纳,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由此可见,研究轮回及其痛苦是很有必要的。
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很多圣者都研究过四圣谛,而且研究得非常成功,为人类提供了很多明路。根据《八界抉择十万颂经》所述,轮回的苦分为器世界的苦和情世界的苦两种苦。之所以叫器世界之苦,是因为外器世界是痛苦之境,是痛苦之因,它会让人更加烦恼,更加痛苦。譬如:我们在生活中为房子、住所、吃穿而烦恼,当没买到房子时,需要一栋房子,等有了房子,我们的欲望就会增长,还要有更高档的房子。你也许能得到高档的房子,但那时你的欲望会更加高涨,以便于父母、家人、孩子的生活为由,多买一栋房子等等,只要心里不知足,欲望和烦恼就没完没了。虽然这些都是自我的需要,但都跟外器世界有关系,如果外器不那么发达,我们也就不会有如此种种的欲望和追求。如果我们生活在石器时代里,这些名车、洋房、名牌衣服也将不否存在,我们心里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和贪婪。有情众生因为种种外在原因和内在的自私和贪婪,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若无外境干扰,就没有痛苦之境。
佛教把所有痛苦分三种,那就是苦苦、变苦和行苦三苦。苦苦是苦中苦,是痛苦中的痛苦,就连蚂蚁、蚊子、鱼虾都能感受到的各种痛苦,即便是认识其苦,也无法了解真正的痛苦,起不到脱离轮回苦难的作用,就无法除根痛苦之源。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失恋、失业、破财了,感觉很委屈、很痛苦,其实你所认识的只是表面的痛苦,不是真正的苦。即便你经历过死亡、疾病、得了不治之症,你都不知道为什么如此痛苦,甚至不知痛苦的实相是什么,不知晓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多众生都是死不瞑目。变苦是看似快乐,实际上是痛苦,或者随时会变质的幸福。譬如:你在吃喝玩乐、欣赏歌舞时,或者跟情人和爱人谈情说爱时,突然死亡或遭受土匪袭击、病痛,家破人亡,因此你刚刚享受的幸福就突然变成了痛苦。所谓“变苦”是轮回中的所有看似幸福和快乐的一切感觉,它如同吃鸦片和喝咖啡,当吃下去时感觉虽然很舒服,但吃多了对身体就会有害,令你步步靠近死亡。行苦是所有的隐蔽痛苦,不是人人都能够察觉到的细微之苦,只有佛菩萨才能察觉到此苦。比如我们的体内有各种病类,有的我们发现了,那就是苦苦;有的不但未发现而且感觉很快乐,那就是变苦;有的目前没发现病因,但将来会发生在你身上的,这就是行苦。苦苦人人包括蚂蚁、鱼虾在内的所有众生都能够察觉的到;变苦是稍微有智慧的人才能发现的苦难;行苦是要非常有慧根人才能认识的苦。
作为人类的我们,或者说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应该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绪带来的不快乐和不幸福。情绪是什么,情绪就是烦恼,是我们自己假造出来的隐性毒素。烦恼从何而起,是来自于别人还是来自自己?例如:你恨一个人时,你要知道为什么恨他,为谁而恨他,恨他的这个我又是谁?如果你静下来好好反观自己,不难发现,恨他的原因到底不在于他,还是在于我们自己。是你自己在保护你的自以为是的“自我”,喂养了了不起的“自尊”和脆弱的自我,所以有了各种不同的情绪。你不是真正的恨他,而是你的“自我”需要这样习惯性的情绪,养成习惯,被称为习气。
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自我”是什么,自我是不安全和孤独感,自我是不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自我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它被自己给装满了,再也装不下其他任何东西。譬如:我们在交朋友时,肯定认为两个人在某某宴会、法会或者聚餐上通过别人的介绍认识,然后相互握手打招呼,你的微笑、勇敢、帅气打动了她,两人就是这么认识的。其实不是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有更深的原因。两人成为朋友并不是因为你的微笑打动了她,或者她的美丽感动了你那么简单,而是你们两个的内在很孤独,两人都需要彼此安慰,因为你们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心的孤独都是差不多的。我们不敢面对赤裸裸的本性,因为它是很现实的,如果你突然发现你的本性是空无时,你可能难以接受这一切,因为你修行的功力还不够。
“自我”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假造的假相,自我是你的身体还是身体以外的东西;是你靠不住、摸不透的感觉还是感觉之外的东西,这些都是这一次我们研究的对象。如果你能认识自我的真理,那么有可能所有的答案都在这里面。但我们大多不知道真实的情况,因为我们尚处于不清醒状态,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明状态。自我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我们的存在是什么样的存在,要弄清楚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当我们听到“认识苦谛为圣谛”,时,要认识的不是痛苦的本身,而是痛苦的本质,要知道这些各种痛苦加在什么样的谎言之上,痛苦背后蕴藏着什么,要搞清楚它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我们分析这些各种不同性质、感受、背景和因素的苦,以及痛苦背后的各种谎言。然后再去认识苦的本质和根源以及其变化,这样痛苦就会变成智慧。苦谛实际就是研究轮回、研究人生苦难的最佳方法,因为人生就是充满了生死苦难,可以说苦就是人生,这便是佛陀所说。
 
3、浅谈集谛---烦恼与业之实相
 
“集”指的是能造各种情绪,使我们生死轮回的烦恼即杂染之心和业障,即积集众生诸业之习气,能生六道的同类同形之果,故为集。集谛是众生的业力与烦恼的实相,就是所有烦恼和业力的本来面目,它也同于上述的苦谛,都基于谎言、误会之上。集谛是痛苦之源,集谛是轮回之因,集谛是不清醒的情绪化和复杂的烦恼状态,它使我们感到不接纳、不自信、不安全。集谛是指能生不净的器情万物,所谓“不净”是指烦恼杂染、二元论、自我化的坏习惯,它造就了一切万物,所以称之为集。认识集谛的意思是,要认识能生轮回众苦的实相,就是烦恼和业力的真实面目。看看我们认为的烦恼和业力是否真实而独立存在,它的实相又是什么?也许就是由一团迷雾、一场误会所假造的,认识其真相就是集谛,就是此刻要修行的功课。
《大圆满》云:“一根两道二正果,都是明与无明果。”什么叫一根?指的是心的本质,此中本无佛与众生、轮回与涅槃之隔,都是非二元论状态。佛与众生是一体的,唯一不一样的是佛乃觉悟了的众生,而众生是尚觉悟之佛,例如一个是尚未上学时候的你;另一个是上完大学之后的你,其二者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大圆满不了义经》云:“众生乃尚未觉悟之佛,而佛是觉悟了的众生。”所谓“两道”是指寂静的涅槃道与轮流生死的轮回道,这两道来自无明和觉智,即是明白与不明白状态。无明乃不清楚、模糊、盲目和不自量力的状态,觉智是明白的意思,就是清楚自己的真实状态;此外所提到的“二果”是两种结果,即是明与无明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或是生死轮流和尽灭苦难的涅槃,它们在本质上是一体的。所以说:“众生本是佛,暂时受污染,染净便是佛。”由此可见,轮回与涅槃,佛与众生,烦恼与智慧都是明白和不明白的表现,明白真理者则是佛,不明白真理者乃是众生。此次所提到的集谛是指轮回道,由此产生轮回,所以被称为轮回道。
集谛中分两个部分,那就是业力与烦恼。业又被称为宿业、宿命气数、行为。发动了与自己的心相应的念头,造作于外境,就把烦恼表现为身口意的各种行为,使影响自己和他人。业力分为善业、恶业和无记业。这里所提到的“善业”是相对善业,而不是绝对的善,是相对利己利人的良好行为;恶业乃害人害己的所有不良作风;无记业是不善不恶之业。就像以鱼喂狗的故事一样,对狗来说是个好事,但鱼而言这绝对是个恶劣的行为。
每个人或每个宗教对善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宗教认为杀人有罪,但杀其他动物没有杀生之罪,因为动物都是作为人类的食物而生在地球上的;有的认为杀生为善,有的以邪淫为善,所以善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理念。从一名凡人的角度来讲,所谓善乃是利于社会稳定,世界和平,使人长寿健康、消灾消难之行为,被称为世间善法。对于佛教而言,世间善法是最基本之善,也是善恶中的善。它不是绝对之善,因为它建立在自我化和二元对立之上,还不知晓善的本质是什么,导致无法根除痛苦之根;从佛菩萨的角度而言,看似善良不一定是真善。比如我们有时在表面上做了很多好事,但由于在动机里缺乏慈悲心、出离心等真善美的发心,导致所做之善不尽完美。常人所理解的“善”是有两面性的,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因为凡人的“善业”就建立在好与不好的二元论基础上。
第 1 2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