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本教文献 - 四圣谛——四真理

四圣谛——四真理

 


时间:2013-9-13 16:43:26 作者:泽绒洛吾堪布 访问量:

业力是被烦恼所制造的不良行为,比如贪毒造作的多半是偷盗、抢劫、邪淫。“贪”包括贪色、贪钱、贪官、贪名利等贪婪;瞋毒带来的多半是仇恨、害心、瞋奎、愤怒、怨气、杀生、复仇、记恨等等;痴心带来的是不知真相,不懂善恶,不了解因果,无能力辨别善恶是非;傲慢带来的是自大狂妄、瞧不起他人,目中无人;嫉妒乃是不容忍他人的优点、幸福,由此所做的所有行为。任何行为都是被我们的烦恼所造的,可说烦恼是最细微的业障,也是所有业力的动机。可以说业是烦恼和念头成长到极致的表现。
现在很多修行人不敢说实话,伪装自己,不让人看见自己心底的真实状态。比如心里明明有贪心、私心等坏想法,但却假装没有,掩盖事实。佛教忏悔的第一大法就是坦白,是把自己的一切罪恶坦白说出来,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全部责任。坦白说话,坦率做事,坦诚做人,敢作敢当。如今很多人敢做不敢当,其实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事不负责任。
这里所提到的善是善恶中的善,就是恶的反面,它是二元论状态,是自我的产物。善恶概念都是众生对业力的看法,在凡人的记忆中一切离不开好与坏、善与恶、高与低,因为我们认为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善就是恶,这些都是对善恶的错误理解,是尚未认知到善恶本质的表现。只有认识了集谛,才能了解到善恶的本质,即善恶的真相。若没有善则无恶,若没有好则无坏,一切都是相对存在。
善恶中的“善”带来的多半是幸福和快乐,哪怕看似幸福实际痛苦的快乐也是属于世间的善法所致;恶业带来的多半是痛苦,世上所有的不愉快都来自恶业,恶业来自烦恼。譬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贪、嗔、痴和邪见等都是内心在做怪,因为内心充满了自我、二元论和不良的习惯,所以才会表现出这些行为。所谓心善人则善,心恶人则恶的意思就是一切源于心,心善良使行为善良,若心恶行为就恶,所谓好人与坏人,大人与小人皆源于心,心量大则大人,心度量小那就是小人。所谓心善就是指动机里的慈悲心和出离心,有了这两种心,所做的事情和所说的话都能成为善事;如果动机里都是贪、嗔、痴、傲慢和嫉妒,那么所做的也将成为恶业。这里所提到的善业是建立在世间八风和二元对立的世间善事。
人们几乎都在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八个状态中,始终离不开这八个陷阱,被称为世间八风或者世间八法。我们应该修心,培养好出离这八个陷陷阱的勇气和决心,但我们没有,因为我们害怕失去,希望得到更多,喜欢被人赞美,不喜欢被人忽视。比如像这样缺乏勇气的人就有这样的毛病,即不希望失去朋友、弟子,希望得到更多;希望被别人赞美、重视、恭敬,不喜欢被人忽视、遗忘、小看;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希望始终年轻,不希望衰老。我相信很多都有这个毛病,都掉到陷阱里,但没有勇气从中走出来,为什么呢?因为缺乏出离心。若不出离这世间八风,所做的善只能是一般的善。
烦恼是扰乱身心,艰苦辛劳,造作恶业,使心不能平静的情绪,就是使心扰乱,污染本性的坏习惯,是自我意识的病毒产物。根据佛教经典每个人的情绪所述,每个人的烦恼模式不一样,所有烦恼归纳起来有六种,那就是贪、嗔、痴、慢、嫉妒与邪见。这六种烦恼称为六根本烦恼,是六种不同功能的隐性毒素,也是所有烦恼的根本。贪毒又称欲望心或爱染心、爱慕虚荣,它使我们贪著三界的有漏诸蕴,使我们往生饿鬼等恶劣环境;嗔毒即为愤怒心或恼恨心,它使众生起杀生或怨恨心,导致下堕地狱等不良环境;痴毒是愚昧心即不清楚善恶是非,它让众生不明是非,不明因果,来生转为傍生道遭受苦业;傲慢心即是骄傲心和自视甚高之心,它将会让人产生轻视他人之心,造成诸多痛苦;嫉妒毒称为忌妒心,它使人见不得别人的好,见不得别人的优点,造成内心烦乱不悦;邪见乃是偏见,即是颠倒意识,就是价值观很偏激,从而蒙蔽了事情的真相。
上述六种情绪是众生所有烦恼和业力之根本,我们无数世以来点点滴滴累积于阿赖耶识,把它培养成非常顽固的习惯。这些习惯是为了保护我们自我而造成的各种各样的情绪,而自我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或对自己的肯定,都是不明白真理的表现。很多人自以为自己没有嫉妒、傲慢、瞋恨或者贪婪,自以为自己是个很清静的人,其实都是不明本相的表现,是自我的呈现。
瞋恨、贪婪、愚昧、嫉妒、傲慢都是不明白的状态,是内心混乱的状态,都如戴墨镜看雪山一样,看不见其真相。只有当我们不被瞋恨等各种情绪所左右,才能看见一个人的心。我们现在看人都是在二元对立中,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大就是小,这样的二元论使我们看不见事情的真相。我们要知道烦恼的实相是什么,我们看人、看事的心态是否被烦恼感染。烦恼的实相是无明、不知情所致,是各种误会、谎言所造成。要知道这背后的实相,就是要解开这秘密,否则永不看见事情的真理。
 
4、浅谈灭谛---寂静之实相
 
灭谛不是要去破坏什么或者抛弃什么,而是要学习放下,或者要认知自我和烦恼的源头无明并去除它。“灭”就是要息灭我们对世界的误会、谎言和执着,破除我们对虚幻世界的执著。据本教《般若八界抉择十万颂》所载:灭谛是依修行道路,永灭集谛含有的业力与烦恼及其带来的各种痛苦,究竟不生烦恼。灭谛不但清除五毒烦恼、业障及其带来的生死苦难,而且还根除了烦恼的习气及其根源---无明和我执。灭谛即是断灭烦恼和轮回苦难后的实相,断灭烦恼和苦难后,也许我们时常认为的“我”就不存在了,自我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所有烦恼转为菩提即觉悟的时候,就是灭谛。比如当水成冰时,会有各种形式和颜色,冰融化之后就是水,不会有冰的痕迹,当烦恼转为菩提后不再有烦恼的痕迹。
当我们发现轮回痛苦的祸根是我执的时候,我们的目的就是如何把“我执”根除。此时此刻,肯定会追问我执是如何产生,我到底是谁,从何而来等等的因果关系。因为我执是不清醒状态,所以对此有陌生、好奇、神秘感和不自信的感觉,最后会发现我执的根源是一场误会,是由谎言和蒙蔽所造就的。到那时候我们才知道我执源于无明,无明即是不知晓事情的真相,不加思考地猜测、疑心、误会导致的谎言和虚幻的世界。如果灭了一切祸害之根无明,我执就得到铲草除根,就像除根了就不再生枝叶一样,无明消除了,我执将自然消失;没有我执就不再有五毒烦恼等各种情绪及其带来的业障和忧伤,那就是灭谛。这种灭不是如寺中无僧,瓶中无水之灭,也不是歼灭敌军或破坏环境之意,而是搞清楚我执和无明的实相,弄明白那是正如我们所见的吗?这里所提到的我执是对自我的执著和放不下,自我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对自己的认可,因我们找不到独立的我,所以容易把自己的身份、身口意当做真实的我,导致迷失方向。我执就是一切祸害之根,要铲除它就得除根,把无明根除,我执就不再生。
据本教《般若八界抉择心经》所言:灭谛分为名言灭谛和胜义灭谛,或择灭和非择灭二谛。其中,抉择灭谛是通过修行、烦恼的对治法根除烦恼以及业力的根源,比如对四谛分别抉择、研究、实证所证得的离系果,通过其法彻底消除烦恼本身和习气;非择灭谛是烦恼自身不具足条件而暂时不生烦恼和苦难,烦恼自身尚未具足条件而自然灭断,是不通过各种修道和抉择灭断的,因此被称为非抉择灭谛。它虽断灭了烦恼本身,但尚未断除烦恼的习气和根源,所以为暂时灭谛。比如杯子里的酒倒了出去,但酒味仍在杯子中一样。择灭是做好了作战计划、准备而交战,并大获全胜;非择灭是因为运气,就如由于天气变化使动乱对方的军心,因此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在表上是战胜了,实际还是说服不了对方的心,就是别人不会心服口服。
习气是播种于阿赖耶识的各种烦恼种子。我们经由很长的时间把它培养得很顽固、僵硬,成为一种非常坚硬的习惯。这种习惯被我们培养了无数年乃至无数世,在如此漫长岁月中我们把好坏、高低、善恶、内外、上下、亲仇分得太细、太僵硬,以此养成了对好人或者亲人、爱人的爱慕、贪爱、欲望和舍不得;对坏人或者仇人抱着怀恨、瞋恨、埋怨的心,因此变成了难以转换的坏习惯。佛教里称习惯为五毒烦恼,就如毒蛇的五种情绪,初期时是我们自己养的五条小蛇,随着人们的成长,五条小毒蛇也变成五条巨蛇,最后就被它们给吃掉了。
比如杯子里的酒虽倒了出去了,但酒味仍存于杯子里,当我们再倒入净水,这水有可能就变成酒。非择灭谛虽然铲除了烦恼的本身,但还尚未根除如酒味的习气,导致烦恼随时会发作。而择灭谛则彻底根除烦恼与其根本,即铲草除根,摧毁任何生芽之能力。灭的意思是毁灭了五毒烦恼与烦恼的根源——无明所导致的自我。如同拔出树根一样,不再生根,摧毁烦恼之后,不再有任何烦恼所带来的痛苦,称为灭谛即灭的真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择灭谛是好比经过研究和了解之后拔出树根而不生萌芽一样,实修正道、验证本性之后所得到的正果,经得起考验;非择灭谛是大树自己腐烂或者枯干,暂时不生芽一样,烦恼本身不具备生果之条件,时而会见到本性的状态。前者是作战的胜利,后者如不战之胜。
灭有很多意思,毁灭五毒以及其根源,同时展现寂静、灭尽烦恼、无我智慧等本性的所有功能。灭不再是情绪化,灭不再是自我状态,灭不再是无明的烦恼状态,灭也可以说是觉悟即明白的状态。之所以集谛后讲灭谛,是因为先要认知苦的本质,其次要认识苦的根源,所以在苦谛后就讲集谛;集谛的本质是无明和我执,只要灭尽无明和我执,它们所造就的烦恼和苦难自然消失,所以在集谛之后讲灭谛。对灭谛有了充分的认识,你才知道灭尽苦难和烦恼的好处,才会知道如何实修灭谛,那就是灭谛的因---道谛。
 
5、浅谈道谛---道之真理
 
道是指方法、诀窍、道路之意,就是证得觉悟、实修灭谛的所有方法。道谛是能得知灭谛的一切方法,或者正确的修行方法,也是四圣谛的核心重点。《般若十万颂》云:“证得自果为灭谛之道。”道谛可分为八万四千法门,一切法门归纳起来,则有三个法门,那就是戒学、定学和慧学三学,这三学是律藏、经藏、论藏三藏所叙之内容,格鲁派称之为佛法三明圣道或者三根本。戒学是指由出离心所引发的不极端行为,是远离二边行的戒律。戒律中的戒是禁止一切不良行为之意;律是生活、思维都要归顺自然,就是良好、正规即不极端的规律。戒律是自然的法律,也是实修觉悟的出发点,一切从戒律做起,因为只有戒律才能清理我们的身口意;清理身口意三门,心才能清净;心清净才有机会学佛、看清真正的自己。
任何一个法门都有它自己的戒律,所有的戒律都建立在不危害他人、利益他人的行善之上。也许你做过很多慈善,但如果你的动机里缺乏了出离世间八风的决心或者远离二边行的平衡思想,那所做的只能是形式上的善法,无法成为真善美,起不到成佛、真正利生的作用。
我们对戒律不了解,很多人认为戒律是宗教约束他人活动的方法,如果你认为戒律是约束你行动的手段,这已经不是戒律了,因为戒律应该是自律的,自愿的,不应该是被动或是强制性。如果你的守戒是被动的,那么这个戒律就没有任何价值,也利益不到我们的身口意三门行为。戒律是人类公用的自然律法,是随着社会变化所形成的自然法律。戒律的精神是积极向善;戒律的作用是清理各种垃圾;戒律的目标是归向最和善的本性;戒律的特点是不危害他人与利益他人;戒律的目的是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发挥本性的所有效力。
戒律要有远离两边的中观行为。见地上我们需要远离两边的中观道,行为上也同样需要远离两边的平和行为,平衡才能走向健康之道,平和才能让人进入本性之中。两边是指两堕落,就是两个极端行为,分别为苦行折磨的一边和纵情享乐之一边,这两边都不能沾,一旦沾上一边,你的戒律就不健康。如今很多修行人,不反观自己有没有出离心,就做很多不利于觉悟、不利于解脱、不利于行善积德的苦行来折磨自己,觉得修行就要苦。甚至有人认为苦才是修行,那是错误的观点,若非出离心,仅仅艰苦和苦修也不能使人成佛。譬如:很多乞丐也在吃苦,很多众生也很艰苦,但他们成不了佛,因为在他们的动机里没有出离心。有的人享受快乐,有的为了修行学佛赚钱,建筑各种不同风格的经堂、佛塔,以此作为修行,有的还追求各种不同层次的生活,永不知足,这样的修行也一样成不了佛,只有远离两边,你才能得到平衡。处理善恶的唯一方法就是戒律,它好比杀毒软件,能清理我们的垃圾。不能被动的受戒,而要乐意受戒,它不是控制人类生活的武器,而是清理生活并给我们清静的妙法。
譬如:睡在大街上和五星级宾馆,睡时的感觉可能有所不同,但睡醒后却没有不一样。对于实修到位、心理素质高的人,睡觉只是为补充睡眠,睡在大街上和睡在五星级宾馆没有任何的不同;但对于充满贪婪、欲望、善于伪装的人而言,即便是在总统套房里过夜,也未必会满足。现在很多人希望过好日子,为了享受上层生活,拼命赚钱、工作,从来不去想自己有无福分消受,也不去考虑金钱带来的是福还是祸。
幸福的源泉不在于多少钱,而在于少欲知足。幸绕弥沃本生传《污垢光荣经》中有云:“如果心里不知足,即便世界遍满金子,也不会有幸福感。”如果你对生活、环境、家境、工作没有知足感,无论生活质量多么好,也不会感到幸福。幸福不在于金钱、工作等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的知足感和幸福感,所以说:“知足者常乐。”
定学是心不散逸、清净、熟悉、了解之意。佛教的定有放下和活在当下之意,就象浑浊降到水底,才能看见水里的石头一样,只要放下自我才能活在当下和心不散逸,才能熟悉本性——真正的自己。认识真正的我,才能回到自己的最初状态。大乘佛教的定,不仅要心清净透明,还要知道自己跟芸芸众生之间的父子和母子关系,由此引发慈悲和菩提心。人类有三个腐败,那就是贪婪、自私与愚昧。贪婪是放不下、执着之心,也是五毒烦恼之源,危害人类的严重病毒。从领导到百姓,从老板到员工,从贵族至乞丐普遍都有这个病毒,不但有这个病毒,而且还很严重。我看过虹化大师夏扎巴所写的有关戒律的一本书,那里面说:“贪婪如牛油染在白布一样,一旦染上就难以离开。”远离贪婪的唯一方法就是知足常乐。当有了出离轮回的决心时,我们就会知足常乐。我在前面博文里提到很多有关一般爱心与慈悲心的特点与详细解释,有兴趣的可去看下。
自私是自我的产物,也是来自贪婪、执着的严重病毒。自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感受,或者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自私是自我状态,害己害人的病毒,自私是不利于他人的自我产品。如今在这地球上的每个国家、民族、甚至是每个部落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有的甚至为了梦想制造战争,让很多无辜百姓陷入战乱,这些都是自私心所导致的。消除自私的唯一方法就是爱心,是慈悲心引发的菩提心,当有了菩提心,我们的自私心就没有了。
愚昧是不清楚真实情况,不了解因果细节,导致误解、疑心和犹豫。我们对万物要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因果也要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认识万物的真相,称之为无明——无知。无明分两个,那就是天生无明和因果无明,天生无明是与我们的本性俱生的无明,就是不知道我们的本性,只有回到自己最初的状态才能消除天生无明。这个无明是人人皆有的无明,无论是有信仰还是无信仰,无论有文化还是没有文化,都有这个无明。这个无明不是造物主、上帝制造的,而是与本性俱生的,所以称其为天生无明;因果无明是一般有信仰的,但不承认因果的人才有的无明,它会制造很多偏见、颠倒意识,这些与本性不相干,与觉悟无联系,颠倒因果,不但不认识万物真相,还不懂装懂地评价因果,佛教里也称其为遍计无明。
消除愚昧的最便利之法是无我正见,当得到无我正见时,你的智慧就能展现出来,你有智慧,无明即愚昧自然会消除。要得到智慧,就得认识两个很重要的观点,第一、要认识无我——真正的我;第二、就是要认识因果。
第 1 2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