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本教文献 - 四圣谛——四真理

四圣谛——四真理

 


时间:2013-9-13 16:43:26 作者:泽绒洛吾堪布 访问量:

“佛”是明白之意,即明白自己是谁,而众生则没搞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活在非清醒的自我状态中,被称为无明。“学佛”的意思是搞明白自己是谁,自己从何而来,以后会往哪儿去,现在是什么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活得明白,活得更有意义。佛法中之所以把众生的状态称为无明,并不是因为它对众生有偏见,而是众生自己始终没弄明白自己的真实状态,甚至不知自己如何来到这里,对自己的前世和来生等前因后果一无所知,所以才被称为无明的众生。从这一点来看,学佛对我们的人生、生活、做人都有极大帮助,她能让我们活得有尊严,活得有意义和价值,这就是智慧人生。
我们经常把自己的身份、地位、持有的感觉、逻辑、哲学思想、信仰及身体、语言和思考当做真实的我,为了保护这个“我”,我们也会琢磨出各种各样的方案和策略;为了保护我,我们也伤害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但是我们始终没搞明白这些当中哪一个是真正的我,这个我到底存在与否,或者以何方式存在,我们都一无所知。之所以说学佛令我们明白自己是谁,是因为她能让我们知道我们持有的感觉、习惯、身口意以及逻辑都不是真实的我们,这只是我们的名称或身份,是我们自己塑造的假象。它是自我的表现,是在很多谎言和误会的基础上虚构起来的。以此我们不得不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存在或不存在。学佛能让我们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甚至会明白我们自无始以来到底以何身份、以何方式存在,因为佛是明白之意,搞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那就是佛。
如果是没学过佛法、不懂佛学道理的人,也许不知道什么叫四圣谛。但要了解佛法的思想核心或者诚心想修行,并希望走向解脱,就要了解四圣谛的真正意义和修持方法,因为四圣谛贯穿于所有的修行内容里。佛教经典里的“谛”是真理、实相和不虚假之意。无论痛苦还是快乐,乃至流浪生死的轮回还是寂静安详的涅槃,也无论是智悲双运的佛菩萨还是情执欲重的众生,谛就是这所有一切的真实、本初的真面目,就是它的真相。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不管是好是坏,认识它的实相就是四圣谛。修行,就是为了不被它的假相所迷惑,及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
我们先拿苦谛做个比喻吧!所谓认识“苦谛”不但要认识痛苦本身,还要知道它是如何产生,以及其本质、特点和变化,甚至它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恐惧、悲伤、陌生感,如此才能认识最真实的痛苦,也不会被失恋、失财、失业、恐惧等粗糙的烦恼所击溃。因为众生活在自我当中,他会伪装自己,他的逻辑性很强,为了喂养自我,为了说服自己或证明自己的存在,无论自己做了什么,他都会把它说成有理、有据,哪怕是坏事他也把它当成小事一桩或者自我的需要。他会编造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把自己说成身不由己,多么冤枉无辜,这就是自我可怕的地方。一旦有了很会伪装自己的自我即假我,我们就容易迷失自己,容易走向错误的道路,所以学修四圣谛是很有必要的。四圣谛实际就是从轮回到觉悟,从生死到解脱,从此岸至彼岸的整个修行过程,或是轮回与涅槃含有的一切可知,以及其实相。无论你是出于何身份,只要了解了四圣谛就能贯通佛法的全部内容,了解四圣谛你就是佛。
轮回如大海此岸,涅槃如大海的彼岸,四圣谛好比一艘船,修行的导师如船长,我们好比是船客一同前往大海彼岸。若一个人要从此岸生死轮回走到彼岸的寂静,就要认识如船的四圣谛。先前的佛菩萨、高僧大德、大成就者都是通过四圣谛走向轮回的彼岸,所以我们称其为四圣谛,也是因为只有圣者才能明白其实相和真理,只有圣者才能通过它走向彼岸。
 
1、浅谈四圣谛的顺序----四圣谛的具体修法
 
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又称四圣真理,因为只有菩萨等圣人才能体会其道理即其实相,所以称为“四圣真理”,就是圣人所修的四种法门,也是验证本性、验证苦乐实相的四种方法。显宗、密宗与大圆满含有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门是四圣谛不包括的,如果你了解了四圣谛的真相,就会熟知它在我们的生活和修行中无处不在。
很多号称学佛之人,一提到四圣谛,毫无犹豫地认为这绝对是释迦牟尼佛所述或幸饶弥沃佛所创,即不是甲就是乙,如此极端的态度会对我们造成很多的争论、争执和偏见,导致修行的各种障碍。所谓“四圣谛”就是事情的真相,万物的真理,也是我们自己的实相即真面目。只要能够明白自我的实相,能够阐释万物之真理,就是四圣谛。据印度佛教所述,释迦牟尼佛之前出世过寂静佛、灭累佛、燃灯佛,他们不但都出世于地球,而且都是明白万物实相的觉悟者,难道他们不会阐述四圣谛吗?根据本教经典所述:幸饶弥沃之前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曾经出世过俱生大悲佛、普度妙善佛、灭静灭累佛、妙善遍知佛、平等怙主佛、多加耶钦佛等很多觉悟者,他们所言不是四圣谛吗?也许会说他们都是过去佛,或是某某教派所认为的。无论他们是过去或现在佛,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族或何派系,都曾是地球人,出世于地球上明白真理者,做过地球人,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八界抉择十万颂经》是本教始创者幸饶弥沃佛所造的一部经,吐蕃第八位国王知贡赞布在朝时(公元前200年左右),由于政教的争斗等原因,这部经被埋在罗扎地区的智仓塔噶。约在公元996——1035年被著名伏藏师幸钦鲁噶所掘藏,被称为四大伏藏精品之一。幸青鲁噶又把它传授于觉剌玉吉上师,其次先后传授给贡左巴大师、美敦拉日年波等大德,一直传承至今。这部经一共有十六本,十万颂偈(四句为一偈),抉择八界即万物、法界之真理实相,被称为八界十万颂,至今仍保留在本教大藏经般若部。所谓八界就是远离极端和偏见的见地,即是由远离自我、极端所透射的价值观。《八界抉择十万颂集》的所叙内容就是万物真理、宇宙真相和空性及法界实相。
经中云:“认识‘苦谛’乃圣谛,根除‘集谛’为圣谛,走向‘灭谛’为圣谛,实修‘正道’为圣谛”。就是认识苦、集、灭、道的真相,也可以说是所有佛法的实相。根据这部经解释四圣谛如下:苦谛是轮回中的各种痛苦之真相,包括苦苦、变苦以及行苦的本质和起源。因为有的人虽然正在受苦中,但不知苦的真理即其背后的实相,所以佛陀才在经中提到苦谛即苦的真理。苦谛也是集谛即烦恼和业力的结果,是集谛所制造的产物,二者是轮回的因果关系。所谓“集谛”是烦恼和业力的真相,一切业力和烦恼都有可能是一场误会,但众生不知实相,因此造就了无明的轮回。集谛就是在二元论和无明中的自我执,以及其所引生的各种情绪和业力,只要是能制造轮回痛苦的皆可称为集谛。集谛是苦谛的因缘,是它的来源。灭谛是远离苦谛和灭尽集谛的解脱即寂静状态。清静轮回的各种苦难以及苦的根源,称为灭谛。道谛是取得灭谛即寂静或者走向觉悟的一切方法,灭谛、道谛二者是涅槃即解脱的因果关系。越不知苦的实相则越害怕痛苦,越怕苦者越难受、不安全感,充满危机和恐惧,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所以研究痛苦和幸福是很重要的。那些觉悟者之所以如此看透、看明白自己,是因为他们把人生苦难研究得极致,彻底了知痛苦与幸福,所以他们的价值观不同于凡人。
四圣谛的顺序,按理来说先讲因果中的“因”,然后才可讲“果”,但这里却把因果颠倒,先讲“果”即苦谛,之后才讲“因”即集谛。之所以先讲苦谛,是因为首先让众生认知自己为何不安全、为何痛苦,更应该了解自己真实状态,这样才知道自己的出发点在哪。有的虽知自己正在受苦,但不知苦的根源和本质是什么;有的被目前的小快乐蒙蔽,看不见快乐背后的痛苦或者苦乐的真相,所以觉者们为了尽快了解事情的真相,把苦谛讲在第一位。之所以苦谛后讲“集谛”,是因为认知苦的本质之后,其次要令人知道苦的根源,苦的根源实际就是集谛,所以讲完苦谛后再讲集谛。集谛的本质是无明和我执所致,只要尽灭无明和我执,其带来的烦恼和苦难将自然消失,所以在集谛之后讲灭谛。对灭谛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我们才知道灭尽苦难和烦恼的实相,才会找到实修灭谛的方法,那就是道谛。
我们经常在佛经里看到“涅槃”二个字,但很多人都不懂涅槃的真正意涵。涅槃是梵文,其藏文对字是“酿待”,译成中文是脱离忧苦或超脱忧愁、穷尽烦恼和痛苦之意,佛经里被译成寂灭、尽灭或者寂静、安静、不惑乱、解脱、非痛苦。当我们的所有烦恼、情绪、忧愁皆穷尽,当所有烦恼即菩提时,就证得了涅槃。涅槃、解脱、寂静、圆寂、烦恼和忧伤尽灭都是一个意思。涅槃是没有痛苦、二元论之意,涅槃是穷尽轮回之境界。当我们脱离苦海、远离自我后不是生于天堂或者欢喜地,而是我们的自我、我执、二元论都将穷尽,就如各种冰熔化于水一样,一切融入到无思无念的本性,被称为解脱,是自己的心脱离二元论即分别心的状态。
四圣谛当中首先要认识苦谛,我们才会有出离苦难的动力,才会认知轮回的真相,佛教称其为出离心;但是仅仅认知“苦”是没用的,还要知道苦的起源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所以苦谛之后讲苦谛的因---集谛;集谛的根本在于我执,我执源于无明即不知真相,灭了无明才能根除轮回,根除各种痛苦,所以集谛之后讲到灭谛;但仅仅了知灭谛是起不到实际作用的,还要找到证得灭谛的方法---道谛,有了道谛才能走向灭谛和解脱,才能远离痛苦和其根源,所以最后才讲到道谛。
 
2、浅谈苦谛---苦的实相
 
我们在生活当中能感受到痛苦与快乐、悲伤与喜悦等各种感觉,感觉其实就是自我和无明制造的产物,而苦谛是讲苦乐感觉的真相,即它的本质、根源及其变化、功能。有人也许说:“我知道痛苦,我时刻都在感受痛苦。”但很遗憾的是,你只知道你在痛苦,可你不知情“苦”的本质是什么,甚至不知道你正在享受的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它只是随时可以转变成痛苦的快乐,是二元论当中的快乐,我们一直被这个快乐或痛苦所蒙蔽或者装满,无法装入其他东西。我们也不了解苦的因缘何在。如果你认识痛苦的本来面目时,也许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因为痛苦本无本质,都是被自我所制造或感觉出来的假相,没有实相。但有一样东西,我们必须要把它弄清楚,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痛苦,其根本在于何处,痛苦的人又是谁,是肉体还是靠不住、摸不透的心,是否真有实际而独立的痛苦和痛苦者。如果真有苦者,那么他是我们的身体还是身体以外的,语言还是除了语言以外的,或者是我们的感觉还是感觉以外,要搞清楚事实。如果是身体的话,那么是身体的全部还是个别部位,要搞清楚。其实没有实际而独立的受苦者,比如当有人踩住你的脚时,你会说:“你把我的脚踩得让我很痛啊!”那时的你就是你的脚;如果不小心头撞上墙,你就会说我的头撞到墙很痛啊!那时的你就是你的头。实际头和脚都不是你的全部,而是你身体的部分。如果这些部分不是你,而是你的身体个别部位,那么每个部分都去掉,还有身体的全部吗?答案是“没有的”,因为全部是有部分而组成的,不可能没有部分的整体。
要了解痛苦,就要认知苦的根源,所以先介绍一下痛苦的根源五毒烦恼。贪、嗔、痴、傲慢、妒忌五种情绪为五根本烦恼,因这五种情绪是所有苦难之源。五种情绪在佛教经典里称为五毒烦恼,是我们的自我和二元论所造,它使我们饱受束累之感,所以觉得痛苦。我们的痛苦源自自我、我执,而自我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身份的认同。自我完全被自己给装满,被自己的恐惧、烦恼所装满,装不进任何其他东西。比如当你瞋恨、贪婪、愚昧、傲慢时,你认为我是独立、实际存在的,为了保护你所认为的我,你会瞋恨、贪婪或者傲慢和嫉妒,你就被这些情绪或者恐惧所装满,没有任何其他空间。
第 1 2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