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本教文献 - 四无量心——如何爱众生

四无量心——如何爱众生

 


时间:2013-9-13 16:54:56 作者:泽绒洛吾堪布 访问量:

藏传佛教密宗和大圆满的每部经、每个仪轨里几乎都强调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好比是一个人的四肢,或一辆车的四轮,缺了一轮或一肢,行动则不方便。人是情感动物,一般的怜悯心、同情心和慈悲心谁都有,但大公无私、毫无条件的慈悲不是人人能有的。比如对自己好的人,或者对自己的爱人、亲人、孩子要生起慈悲容易,哪怕是禽兽和野兽对自己的孩儿也绝对有慈悲心,但对非亲非故或者对我们的仇人,则不容易生起慈悲心。由此可见,我们目前的慈悲心尚未达到无量、无私或无我境界。无量心是从内心里自发出来的,是无条件的爱,是大公无私之爱。无论他是你的亲人、爱人还是仇人或非亲非故之人,我们都愿意为他付出一切,包括生命、财产,被称为无量心。
无量的慈悲不是单纯的爱、同情或怜悯,它是无我智慧的展现,本性的呈现。首先要知道芸芸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也做过他们的父母、妻子、丈夫和儿女,我们之间爱憎、亲仇等什么关系都存在过。就像一个很孝顺的儿子孝敬于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为众生的效劳和爱不能是被动或强迫的,而是自愿的。不仅如此,还要知道他们现在的处境很困难、痛苦和不健康,甚至知道这些种种痛苦和不健康的根源是什么。他们虽然不愿意受苦,但不知苦的根源是什么,不知晓如何避免这些痛苦;他们也想享受快乐和幸福,愿意过幸福的日子,但不知幸福的源泉在何处,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幸福,如何才能得到真幸福。对这些一无所知,不分善恶是非,不懂因果规律,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非常盲目,被称为无明的众生。慈悲心不单单是同情和怜悯他们,还要知道如何去爱他们、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对于大乘佛教而言,四无量心如人的四肢,缺少任何一个,都会成为修行上的严重障碍,被称为大乘佛教的精髓。有了四无量心,我们的修行将得到很大的方便。四无量心当中第一个就是悲无量心,悲无量乃一切心法之基,修菩提心的出发点,成为大乘佛教的核心所在。有了它就容易生起其他的无量心,有了它就能生起菩提心和无我正见,消除自私、自爱、自我。无论本教还是格鲁派的藏传佛教,各大教派都倡导四无量心,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四无量心修持方法。为行者修解脱、觉悟、利生等提供很多的便利方法。所以我将根据夏匝巴大师、良美大师的心法,阐释四无量心的具体修法,衷心希望能够帮助到走向解脱的所有修行者。
 
1、浅谈悲无量心
 
《经部——污垢光荣经》是本教始创者幸饶弥沃的大传,其所叙内容是幸饶弥沃的六十功绩及他的弘法利生的所有生平内容,约在公元1360年由罗丹宁波大师著作,一共有十二本,六十章节。罗丹宁波乃本教四大活佛之首,三大耳传上师之一。《污垢光荣经》是罗丹宁波大师的心间伏藏精品,也是耳传心法。经中云:“若有悲无量心,则必得其余三无量。”意思就是说若有悲无量心在,必会生起慈无量、喜无量与舍无量心等其他无量心,甚至会生起菩提心。因为只有悲无量心才能生起真正的爱和慈悲,只有悲无量才能认识众生的种种苦难、忧愁及其根源,才会有追求快乐、积极向上、放下爱憎的动力,所以先前的大德高僧们把悲无量列为四无量的第一功课,即首先要修好悲无量心。
《佛母经》是幸饶弥沃的著作,著于公元前1917年左右。佛母经跟藏地密宗的母续文化(是母系时代的文化)、印度的般若部有密切关系。佛母的意思就智慧达到彼岸之意。佛母有十万颂部、续部以及经部。其中佛母经部是在八世纪中叶时,由吐蕃学者勒西当让大师、象雄成就者占巴南喀与白若大译师三人共同研究和编辑的,当时埋藏在桑耶寺。后来约在公元952年,被绰仓珠拉大师伏藏并弘扬于藏地各区,被称为西藏密法、母续文化之根本。经中曰:“佛法精髓为慈悲,通过慈悲度众生。”修菩提心之时,四无量中的悲无量心是不可缺少的心法,也是一切佛法之基,利益众生之根本。《四部经轮》云:“见地高深无碍,戒律基础做起,行持六度心法,修行基于慈悲。”见地即是价值观,也是对万物的正确认识,必须破除自爱、自私、自我偏见以及执着;戒律必须从小处做起,从改善身口意做起;修行要基于慈悲心,就是以慈悲心为修心基础。见地上要广记博闻而不能孤陋寡闻;戒律要自基础做起,意思就是再小的恶业也不能小瞧,要把它断掉,再小的善事也要被重视;慈悲是一切修行的开始,无论做任何善事,只要有慈悲心,善事就成为利己利人的大善事、真善美。
那么什么是悲无量心?《四无量发愿文》云:“愿一切众生远离众苦及苦根。”悲心不但要认识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还要知道他们很不知善恶,不明是非,不懂因果,非常盲目,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指点。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认知他们的各种痛苦之真相及苦的根源,并且发愿远离众苦及苦根,而且愿意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任何人都能感知到失恋、失财、失业、失去亲人之苦,或者自己卧病在床、面临生死、爱别离苦、求不得之苦、身不由己等苦难,但多数众生都是后知后觉,往往在痛苦中经受折磨时才能感觉到,或者往往在发生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处境是如此的危险或不安全。还有一部分人,更无知、可笑,他们把喝酒、玩旅游、吃喝玩乐、睡觉、跟人谈恋爱当作真正的快乐,积极投身到这种虚妄的快乐中,享受靠不住的人间欢乐。但他后来慢慢会发现这一切都是由各种谎言和误会等自我需求所构成的虚妄,导致自己失望、失落、绝望、恐惧和不健全,让他不知所措。
人们总是放不下短暂的快乐,甚至被短暂的快乐所迷惑,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我们往往把自我即自己的身份、地位、名称、性别、思想等当作真实的自己。于是,为了快乐,为了追求快乐而制造各种烦恼和痛苦,这样太不值得了。其实人间的所有快乐,都是痛苦的根源,皆离不开生死轮回之苦。如果不能突破这一点,可能就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若不认知真正的痛苦与苦根,以及不了解真正的快乐和快乐之根本,则得不到无量的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为众生争取真正的幸福与快乐,使他们远离众苦与苦根,从根本上根除烦恼及其根源。只有远离了无明所造就自我、二元论,才能得到无我的智慧和无私的爱心,才能让你拥有究竟的幸福与快乐。
我们被自我、痛苦和畏惧所装满,只能看见痛苦的本身,但发现不了痛苦的本质及其根源是什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太在乎自己,太害怕承受各种苦难。我们对烦恼和痛苦充满恐惧,甚至被恐惧和陌生感给装满,导致看不清烦恼的真面目。为了容易认识苦难,佛教经典把痛苦分为三种:苦苦、变苦与行苦。苦苦就是苦中苦,即是痛苦中的痛苦。这种痛苦包括昆虫等任何众生都能感知,并且为了回避这样的畏惧和苦难,拼命挣扎和逃避,但这只是一时的逃脱,始终得不到真正的安全感。变苦看似快乐,但这种快乐是靠不住说不清的,前一分钟是快乐,后一分钟就变成了痛苦。譬如:在喝酒、喝茶、吃饭、和人聊天的时候突然死亡、生病的人不计其数。还有一些人,觉得人间靠不住,如果转生到天上或外星球就没有了那些灾难、畏惧。其实整个宇宙都在天体轨道上不停地运动,很少有一成不变的星球或者天堂,因为有生就会有死。就算生到天上,也只是一时的逃避,正所谓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所以还是应从根本上解除苦难,才能得到究竟的幸福。
众生都想快乐,不愿意痛苦,但由于缺乏判断是非的智慧,我们不知什么叫真正的快乐及快乐之源,也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痛苦和苦根。有时候就像萤火虫扑向酥油灯一样,为了快乐而遭受痛苦,最终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了进去。我相信众生的所有追求和付出,都是为了享受快乐,只是尚未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幸福而已,或者尚未找到追求幸福的正确方法。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不知真正的痛苦或者痛苦的本质,把痛苦当作快乐,或者为了所谓的幸福制造各种各样的痛苦。不知道真正的快乐是因为不了解生死轮回,不知真正的痛苦是因为缺乏基于无我智慧的慈悲心。要帮助众生,首先就要知道他们的真实生活,并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实相,我们才能找到帮助他们的最好方法。
悲心来自怜悯心和同情心,但如果不知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父母的“知母诀窍”,则生不起无限量的包容心、忍辱心,导致爱心变得脆弱、有限,总是带着寻求回报的心态去付出,从而无法生起真正的慈悲心。如果不清楚他们的痛苦和苦的因缘,则无法生起怜悯和同情心。没了怜悯心,要具备慈悲心谈何容易。怜悯心未必是真正的慈悲,因为有时候对和我们没有关系的非亲非故之人,也会产生怜悯心;有时即便是父母,都生不起怜悯心,因为不知道他们的真实生活。有人说要孝顺父母,为父母买房、买车、买上等的生活用品等,但从未问过父母需要的是否是这些,结果给父母制造了修行上的障碍。有时为了孝顺父母而伤害其他生命,这是折损福报、添加恶业与坏习气的行为。
譬如:有的人为了孝敬父母,在大餐馆吃饭。但不曾想过盘子里的荤菜,有可能是自己前世的父母,也有可能是前世的妻子或者丈夫,但现在我们却不知其意,理所当然地吃掉它,吃完了还用好吃与不好吃来评价它,这样就太没有怜悯心了。就算它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它也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感觉、喜欢快乐的生灵。我们为了一顿美餐使其丧命,并且毫无仁慈地享用它的肉体,甚至用各种做法、配料烹饪,这样公平吗?如果盘子里的不是它,而是你今世的父母或者爱人怎么办?如果是你自己怎么办?如果他们把你放在盘里,用各种方法享用你,你会是什么感觉?这些我们都应好好思考,认真反省。
悲心必须基于知母的爱心,如果不知道众生是自己的父母,那么他的慈悲心就会受到限制。但仅仅知母是不够的,还要知道他们的恩情。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们眼前的处境,他们真需要的是什么,不需要、不愿意看见的又是什么。我相信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永远快乐和幸福,不愿意受苦,而且希望永别痛苦。那么怎样才能远离众苦、痛苦是如何产生的,这就是修慈悲心时需要知道的功课。只有知道痛苦的真正原因,才能彻底根除痛苦,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如何来到这毫无自由的生死轮回中、为什么要经历这些生老病死的苦、最后又回到哪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救苦的方法。我们的肉体是父母给予的,但我们的灵魂是随着前世的业力继承下来的,这就是我们自己养成的习惯。认识苦及苦根是悲心的基本法,也是其主要任务。粗大痛苦谁都能感觉得到,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斩草要除根,要认识最细微、最根本的痛苦,才能彻底除根。
 
2、浅谈慈无量心
 
首先要知道什么叫慈无量心,《四发愿文》云:“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仅仅认识痛苦及苦根是没用的,还要知道快乐及快乐之源,并且要认知如何才能争取快乐,否则找不到根除苦难之法。比如当你看见一群小孩掉进厕所里快要死的时候,我们肯定会知道他们很难受,甚至会了解他们是如何掉进去厕所里的,这个同情心、怜悯心是绝对有,被称为悲心。但仅仅如此是起不到实际作用的,还需要有一个周密的解救计划,并且按解救方案救度他们,这称为慈心。
当我们远离源自无明的自我、二元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苦难,解决这些痛苦的根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要认识真正的快乐,还得了解真正的苦是什么,因为很多无知的蠢人,把痛苦当做快乐,把杀生当做生活,把恶业当做善事,分不清善恶是非,导致种种恶业丛生。快乐是什么呢?佛经里经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知足者常乐。只有知足我们才能感到幸福,只有知足才能发现找到幸福的办法,可以说幸福的源泉乃知足。要知足就得放下,若放不下,则得不到知足,换句话说放下就是得。现在人贪婪,想得到很多,但什么都放不下,就连一顿饭、一个午睡难以放下,还能得到什么。
要从根本上得到快乐,就要解决轮回生死问题,从轮回中解脱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轮回中得解脱就得放下自我、无明的二元论,否则永远无法从中解脱。我们现在没有能力让众生从轮回中解脱,因为我们也在无明的二元论中,但就像充电一样,我们必须要累积这个能力,总有一天能够帮得上他们。很多宗教以杀生为善业,不相信因果,违背因果规律,打着宗教的旗号,无恶不作,这样不但找不到任何幸福,而且还会造就很多不愉快、不和谐的因素。很多无明的众生,为了快乐造就恶业,导致各种痛苦和伤害,这些跟慈悲没有任何关系。
譬如:当有人进入监狱时,人人都知道进入监狱是很痛苦的,也知道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折磨与结果,而且对此还会生起怜悯心、救助心,非常地渴望这些人能从这里走出去。但问题是没有任何具体的解救方案,又不知道如何才能解除或者减少他们的痛苦。譬如:如果越狱,他可能一辈子见不得光,一辈子不能光明正大地做人,这样做人还有什么意义?慈心好比找到适当的方法,比如让犯罪的人认识法律、认知罪根,得到从轻发落;知道怎样才能减轻罪名,根除罪名等等。仅有悲心没有慈心是不够的,比如看见一个小孩掉进厕所,仅仅怜悯她、守在厕所边是没用的,还要有具体的解救方案,才能称的上是真正的救助、解救。
我们要知道只有觉悟才能脱离苦海,才能在生死轮回中获取自由,才能帮助到如母的芸芸众生。觉悟即是弄明白自己是谁,验证自己的真实身份。要了解自己是谁,就得深入了解如何出离这个不健全的生死轮回,了解由出离心所引生的慈悲心、菩提心,以及菩提心所创造的无我正见智慧,这样才能彻底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做法。因此,在修行中出离心和慈悲心如同一个人的左右臂,缺一不可,也是最便利的方法。我们要深入了解忍辱、包容所引生的慈悲心,不但要深入了解,还要熟练慈悲心,熟练到能把芸芸众生都当成自己的父母为止。
第 1 2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