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寺庙圣地 - 阿坝 - 扎如寺 - 扎如寺

扎如寺

然悟贡巴扎西彭措岭


时间:2014-1-22 21:09:16 作者:西藏本教 访问量:

 

        ”扎如寺“位于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扎如沟宝镜岩下,据藏文史籍记载,距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藏语全称叫”然悟贡巴扎西彭措岭“,简称”然悟贡巴“。由于该寺地处扎如沟内,因此汉语称为”扎如寺“

       扎如寺是本教寺院,历史上属”奔卡拉康“。”奔卡拉康“是由本教创始人希饶弥沃且的骨系、希升贡灿旺登后裔章松尼玛塔朵活佛约在公元870年创建。后经西藏曼日一位堪布的指点,在公元1573年,由21世奔卡旦增建参活佛把”奔卡拉康“迁移到扎如沟的宝镜岩下,地名叫”然悟陶“,同时给寺院赐法名叫然悟贡巴扎西彭措岭“。历经22世奔卡郎达赤忠、23世奔卡旦增龙珠、24世奔卡泽旺龙珠、25世奔卡登巴达基、26世奔卡龙珠旺杰、27世奔卡登增旺杰等世系活佛继承。到28世奔卡仁青建参和29世奔卡尤中次珠活佛继承时,已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对寺院逐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曾派增人到青海、西藏等佛教圣地取经学习,采购装饰物、金顶、金幢、金宝轮、护法兽、摩尼宝、净水宝瓶、金刚杵、法轮、唐卡等各种法器,以及佛像、经书等,寺院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到50年代,寺院占地面积达15200平方米,寺院拥有大小经堂多座,囊钦奔卡仓和盘兴仓两座,茶房、库房、客房、藏经房各一座,僧房六十余座。重要法器、文物有”能叙大仁估让胸“及”自生金菩萨“、”自生金塔“、”舍利骨“等;另有金顶、金轮、金塔、金幢金法兽等,佛祖塑像大小一百多个,有千佛菩萨、壁画、唐卡、蟒筒、铜号、唢呐、净水壶、摩尼宝、金刚杵、鼓、锣、钵、铜灯具等。有佛经”甘珠尔“等经书三百多卷;大小经轮五百多个,佛事活动和神舞中使用的各种法器法具近70件。有僧侣129人,”杜旦“5人,活佛2人(三十世奔卡桑吉次忠和盘兴泽觉),信教村寨四十多个,信教群众六千余人。每年举行6次佛事活动,即:”良美都钦“、”久根钦“、”麻芝助钦“、”郎介冬确“、”顾朵和”依当格朵“。解放后民族地区土地改革时,党和国家对寺院采取了保留并加以保护的政策。1956年,阿坝州藏区发生反动上层的叛乱,将南坪白河藏区寺院的房屋和主要文物法器破坏,剩余的房屋和财产在十年浩劫中作为”四旧“切底毁灭。1970年,在”农业学大寨“中推倒残墙开垦为农田,并改造成果木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5年,信教群众和原寺院的僧侣们自发集会在寺院遗址搭帐篷开展了第一次佛事活动。以后信教群众积极捐款捐物要求重建扎如寺,1986年,在四川省人民政府九寨沟现场办公会期间,四川省民委、四川省宗教局参加了会议。四川省宗教局负责人对扎如寺的情况作详细调查后,同意恢复扎如寺,阿坝州宗教局以阿宗发(1986)2号文批准恢复扎如寺,四川省宗教局拨款4万元作为恢复扎如寺的资金,加上群众的捐款捐物,扎如寺大经堂按原来的规模和形状得以重建恢复。此后根据筹集的资金情况陆续修建了茶房、库房、客房、接待房、奔卡仓囊钦、郎介确登钦牟、广场、僧侣公寓、打鼓房、禅门,以及商店、餐厅、停车场等。寺院成立了由奔卡嘎桑仁静、赤果、泽旺郎杰、能杰、泽丁介、郎介珠等8人组成的寺管会,由31世奔卡嘎桑仁静活佛担任寺院住持及寺管会主任。嘎桑仁静活佛在高等学府先后获藏汉双语大学文凭,从1990年起连续担任县政协副主席,现任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阿坝洲政协常委、阿坝洲佛教协会副会长、九寨沟县政协副主席、九寨沟县佛教协会会长、九寨沟风景区扎如寺寺主。

31世奔卡嘎桑仁静活佛

       国家对扎如寺实行了以寺养寺的政策,同时作为人文景点纳入九寨沟风景区的总体规划,统一管理,寺院开展了以餐饮服务、出售旅游纪念品、门票收入为主的经济收入门路。并靠社会信教群众、游人的募捐款增加经济收入,逐步完善了寺院的各项社会职能。经过重建恢复的扎如寺初具规模,寺院占地面积约为100多亩,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其中有840平方米的中央广场,其余为停车场、道路及绿色园林地带。寺院常住僧人60余人,每次举行各类法会时参加的僧人超过100人。其中有58人先后到西藏取经,学法深造。寺院每年举行4次佛事活动,第一次是”良美都钦“,举行时间为正月初三至初六共4天(阳历2月);第二次是”麻芝助钦“,举行时间为四月初七至十六日共11天(阳历5月);第三次是”郎介东确“,举行时间为五月十四至十六日共3天(阳历六月);第四次是”顾朵“,举行时间为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共3天(阳历10月)。1995年,南坪县(现九寨沟县)人民政府发文把扎如寺纳入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扎如寺在九寨沟生物圈保护区内,作为藏族文化遗产,寺院具有宗教、教育和文化三个功能。

       宗教功能:寺院是一个地区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藏民族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和全部感情、向往都寄托在寺院,它是信教群众在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之间产生的矛盾和痛苦用宗教这一”良药“得以”圆满“调节,达到心理平衡安慰、人心安定的”神圣“地方。每一座寺院基本上都是这一地区的宗教中心,它担负起了教民完成信仰过程所需要的繁重的全部意识过程,从而满足教民信仰需求,和教民建立起相依为命的深厚关系,因此对社会意识形态起着重要的自我调空作用。

       教育功能:历史上藏族地区的文化教育都集中在寺院,寺院既是宗教活动中心,又是文化教育中心,其教育内容主要是讲学佛教哲理,其次是修炼佛教显密宗,学习天文历算和医药。宗教文化的延续与传播,主要靠寺庙教育。从扎如寺先后学到藏语文的藏民子弟有数百人,虽然现在国家已在九寨沟地区办起了双语教学,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入学的藏族子弟是从寺院或从僧人那里学到的藏语文知识,有的为今后到学校学习双语和升学打下了基础。有的中老年人用藏文拼音注音学会了汉字。

       文化功能:一座寺院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它起着文化书院和博物馆的作用;丰富的藏书,是寺院成为这一地区的图书馆。它还具有储存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如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博物、建筑等最基本的文化形式,也只有在寺院中才能领略到藏族艺术的迷人风采。同时它又是群众社会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转经、朝佛、求神问卦、与僧人同庆节日,人们通过寺院进行各种交往、互通信息、增进团结和友谊。在九寨沟,扎如寺是游人了解传统藏族文化、美术、服饰、藏族人文风俗、舞蹈、音乐、建筑等的最好窗口。扎如寺对外开放以后,游人在扎如寺先后留言题词:”苍松碧水伴云流,中华自有千古秀,儿女迢迢来求,天上 人间不朽。“”看看我们的河山。“”感谢大自然,感谢先民。“”扎如宝寺,法 轮常转,佛法光大,结缘四方,走向世界。“”祝愿汉藏人民的友情似水长流,如青山常在。“